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上海財經(jīng)大學(xué)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占豪 頁數(shù):207
Tag標簽:無
前言
“黃金游戲”系列的前兩本——《黃金游戲(一)——從A股獲利》和《黃金游戲(二)——熊市能賺錢》——一經(jīng)推出,受到讀者如此廣泛的認同和歡迎。既出乎預(yù)料,也在情理之中。出乎預(yù)料是因為與其他商業(yè)類書籍相比,“黃金游戲”系列在沒有太多宣傳的情況下,自出版至今,在財經(jīng)類書籍中能夠持續(xù)穩(wěn)居暢銷榜前三位;情理之中則因為這套書里的每一章、每一節(jié)、每一段,乃至每一個字,都是筆者認真思考、辛苦爬格子,再由廚娘把關(guān)潤色,最后經(jīng)過筆者修改調(diào)整的結(jié)果。用很多出版界人士的話說:“像占豪這樣認真寫書的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見”,這句話筆者自以為當(dāng)之無愧?! 」蓤鲇螒蚴嗄?,相關(guān)股票類的書籍不知讀了多少。偏技術(shù)層面的、偏心理層面的、偏莊家層面的、偏政策層面的……在這些名目繁多的書籍中,有水平的技術(shù)書多數(shù)是以美國股市為背景,其中很多東西用在A股當(dāng)中并不適合;對政策面的論述比較有水準的因為不太懂技術(shù),無法清楚剖析政策取向到底會如何影響市場;注重心理層面的書籍通常更接近心理分析,與股市的實戰(zhàn)相距甚遠;那些對于莊家內(nèi)幕進行披露的書,更像是武俠小說……這樣的書籍很容易會對投資者產(chǎn)生方向性的誤導(dǎo),致使投資者需要走很多彎路、付出高昂的代價才能回到正確的軌道。當(dāng)然,這只是指一部分懂得不斷地吸取教訓(xùn)、積累經(jīng)驗的投資者,更多的投資者通常是還沒有明白股市是怎么回事,就徹底被市場吞噬。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通俗性、價值性、系統(tǒng)性、現(xiàn)實性、實戰(zhàn)性為綱要。筆者之所以將“交易靠自己”作為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想告訴讀者:“交易是自己的,當(dāng)然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交易的得失與他人無關(guān),只與自己的錢袋有關(guān)。”因此,一個投機者想要成功,其前提就是獨立思考,獨立承擔(dān)賬戶責(zé)任和得失。既然選擇了這種博弈游戲,就要擔(dān)當(dāng)?shù)闷疠斱A。贏,知道自己為什么贏;輸,清楚自己為什么輸。經(jīng)得起輸贏,看得慣得失,并從中發(fā)現(xiàn)超越金錢本身的價值,這就是真正的“黃金游戲”。
書籍目錄
序第一篇 黃金一二三 第一章 知“己”第一 第一節(jié) “我”是誰 第二節(jié) 認識自我 第三節(jié) 定位人生 第二章 知“彼”第二 第一節(jié) 誰為“彼” 第二節(jié) 如何知“彼” 第三節(jié) 影響A股的政策與A股趨勢 第四節(jié) 政策、心態(tài)、理念、技術(shù)之關(guān)系 第三章 應(yīng)變第三 第一節(jié) 何為“變” 第二節(jié) 如何“變” 第三節(jié) 邏輯、現(xiàn)象、辯證、判斷、決策、應(yīng)變 第四節(jié) 炒股之最高境界第二篇 底部買入方法 第四章 底部識別與“抄底” 第一節(jié) 如何識別底部及籌碼集中 第二節(jié) 底部特征 第五章 常見的底部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頭肩底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雙重底形態(tài)與多重底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圓弧底形態(tài) 第四節(jié) 單底形態(tài) 第五節(jié) K線的底部形態(tài)特征 第六節(jié) 向上的島狀缺口與島型反轉(zhuǎn)形態(tài) 第六章 “抄底”買入實戰(zhàn) 第一節(jié) “抄底”戰(zhàn)略步驟 第二節(jié) “抄底”操作要領(lǐng) 第三節(jié) 主要趨勢的“抄底”方法 第七章 移動平均線系統(tǒng)買入方法 第一節(jié) 均線的使用原理 第二節(jié) 常見的均線狀態(tài)分析方法 第三節(jié) 短期、中期、長期均線獲利方法 第八章 MACD指標系統(tǒng)高級買入法 第一節(jié) 短周期MACD操作法 第二節(jié) 中長周期MACD操作法 第三節(jié) MACD指標的局限與使用經(jīng)驗第三篇 波段買入方法 第九章 波段操作中如何研判大盤 第一節(jié) 波段操作中研判大盤方向的重要性 第二節(jié) 波段操作中如何研判大盤方向 第三節(jié) 大盤走勢與個股操作時機 第十章 波段操作買入方法 第一節(jié) 波段操作買入的意義 第二節(jié) 波段操作買入方法 第十一章 落袋為安技巧 第一節(jié) 止盈和止損一樣重要 第二節(jié) 止盈的方法與技巧 第十二章 買入前的準備與買入后的應(yīng)對 第一節(jié) 買入前必須做的三件事 第二節(jié) 買入后怎么做結(jié)語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篇 黃金一二三 第一章 知“己”第一 第一節(jié) “我”是誰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這句話的含義毋庸諱言,萬事莫不如此。做任何一件事情,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炒股也不例外。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市場,并根據(jù)行情的發(fā)展不斷地應(yīng)變,才能實現(xiàn)“百戰(zhàn)不殆”,實現(xiàn)“好行情超額盈利.差行情避免虧損”。 從“知己知彼”的順序上,我們可以看出,“知己”在前,“知彼”在后。這里有兩層含義。(1)“知己”比“知彼”更重要,“知己”是獲勝的前提。換句話說,知彼而不知己,依然難以獲勝。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不自量力”。《孫子兵法》中只提到“不知彼而知己”和“不知彼,不知己”,卻未提到“不知己,知彼”,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不知已,即使知彼也沒有用。(2)知己比知彼更難,我們了解外界很容易,卻很難了解自己。這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己對于自己來說,又豈止是“身在此山中”,因為自己本來就是“此山”,“此山”要識“此山”,難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自己的眼睛在不借助外部的情況下,根本就看不到自己。這就是下面所述“本我”與“象我”之間的關(guān)系,“象我”即“眼睛”的外在借助?! 〕升堁葸^一部電影叫《我是誰》。劇中的男主角因飛機失事受了重傷,被非洲當(dāng)?shù)赝林怂刃颐庥陔y,卻失去了記憶。由于記憶喪失,他經(jīng)常問“我是誰”,土著人因此稱他為“我是誰”。影片中的主人翁因為失去記憶,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誰。換句話說,他失去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屬于哪里,不知道自己的過去,不了解自己的未來;總之,自己的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他問“我是誰”?! 「鶕?jù)上面的推理,如果我們不失去記憶,我們就應(yīng)該知道自己是誰。我們是父母的孩子,是同事的同事,是公司的員工,是社區(qū)的住戶,是俱樂部的會員,是朋友的朋友,是某個名字的主人……每個人都認定自己就是自己,因為有這么多特定的角色屬于我們,所以我們知道自己是誰?! ≌媸沁@樣的嗎?仔細琢磨上面的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認識自己必須通過一個介質(zhì)。比如說,如果沒有父母作為介質(zhì),你是誰的孩子?如果沒有同事作為介質(zhì).你是誰的同事?如果沒有名字這個代號作為介質(zhì),你又是誰…… 從哲學(xué)上說,“我是誰”、“存在”都是高深的課題,自始至終都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xué)研究的是真理。但是,通過閱讀各種哲學(xué)書籍,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哲學(xué)、宗教追根溯源會統(tǒng)一在一起,不分彼此。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宗教。”比如說,西方哲學(xué)的最高真理就是“上帝”,它們討論的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切,一切為上帝創(chuàng)造,上帝決定一切……反正都是“上帝”,沒有“我”什么事。當(dāng)然,在西方思想中,馬克思的哲學(xué)與海德格爾的哲學(xué)走的又是另一條路,與起源于古希臘的傳統(tǒng)西方哲學(xué)不同,這里不做詳細分解。以中國為首的東方哲學(xué)的根源是“有”,一切都是從“無”到“有”?!兑捉?jīng)》是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起源,它的根本理念在于“無極”,無極即是“無”;從“無”到“有”為“太極”,“太極”即混沌;混沌最終被分為“陰陽”,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連起來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独献印分械摹耙簧?,三生萬物”亦是這個道理。佛教的哲學(xué)最終就是空,萬物皆空,“空”就是“無”,即從“有”到“無”。 這三種哲學(xué)思想代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三類文明,孰優(yōu)孰劣,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但有一點,個人認為是這樣的:西方哲學(xué)是近代發(fā)展最快的哲學(xué)。這是文藝復(fù)興時播下的種子,也使得西方文明爆發(fā)式地愛展幾百年。以中國為首的東方文明之沒落起源于元朝,游牧部族改變了當(dāng)時社會發(fā)展的軌跡。中國歷史發(fā)展到明朝雖有所恢復(fù),且有鄭和下西洋向外發(fā)展的契機,但最終隨著鄭和老去及政治原因,使得走出去的步伐戛然而止。中華民族盛極而衰,失去與外界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最后機會。到了清朝,又是閉關(guān)鎖國,中國最終走向沒落亦成為必然。但是,中國文化的歷史淵源遠比歐洲早得多,也先進得多,雖然經(jīng)歷了上百年的恥辱,中華民族還是頑強地站了起來;中國東方文明之博大絕非西方文明可比,否則四大文明古國緣何只剩下中華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而不倒?個人以為:佛教無論從哲學(xué)還是文化上來說,都最為高深,它的從“有”到“無”,何嘗不是人類發(fā)展的潮流?全球化就是從“有”到“無”(當(dāng)前的“全球化”,其實是一個西方唯我獨尊的“鬼把戲”概念。其根本原則是,對已有利則“全球化”,對己不利則進行自我保護。與之應(yīng)對的策略就是,雙方都有利則互相“鬼把戲”,對我不利則不與之“鬼把戲”)。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種文化與思想互相抵制、攻擊、侵略的同時,佛教卻可以與世無爭地存在于它們之上,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證明。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道家的終極目標為修煉成仙,就是以當(dāng)下的“我”來修煉,最終實現(xiàn)“成仙”的效果;儒家以“我”行“圣人之道”來實現(xiàn)“人不慍”的世界,最終世界“不慍”而自己成為“圣人”;佛教釋家則是以犧牲“我”來成就世界,最終“成佛”。這三家都有“我”。唯獨西方哲學(xué)中一切皆為上帝,死了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獄;但無論如何,“我”都是依附于上帝,上帝就是真理?! ≡倩貋碚f“我”。從哲學(xué)上來說,“我”其實包括“本我”與“象我”?!氨疚摇笔恰拔摇北旧?,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我”;“象我”則是一個虛擬的“我”,是《論語》中“每日三省吾身,,的主語。再說明白一點,“象我”就是“本我”的對立面?!氨疚摇弊叱鲎陨碇鈦韺徱暋氨疚摇保@就是“象我”。黑格爾對其的定義是“雙重自我意識”。我們不妨參閱黑格爾對此的詮釋(下面的文字摘自著名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xué)》): 有另一個自我意識與自我意識對立;它走到它自身之外。這具有雙重的意義,第一,它失去了它自身,因為它發(fā)現(xiàn)它自身是另外一個東西;第二,它因而揚棄了那另外的東西,因為它也看見對方?jīng)]有真實的存在,反而在對方中看見了它自身?! ∷囟ㄒ獡P棄它的這個對方;這個過程是對于第一個意義的揚棄,因而它本身就具有第二個意義。第一,它必須揚棄那另外一個獨立的存在,以便確立和確信它自己的存在;第二,由此它便進而揚棄它自身,因為這個對方就是它本身?! ∵@個對于它的雙重意義的對方之雙重意義的揚棄,同樣是一種雙重意義地歸返到自己本身。第一,因為通過揚棄,它得以歸返自身,因為通過揚棄它的對方,它又自己同自己統(tǒng)一了;第二,但是,它也讓對方同樣地歸返到對方的自我意識,因為在對方中它是它自己,在揚棄對方時,它也揚棄了它自己在對方中的存在,因而讓對方又得到自由?! 〉?,自我意識與另一個自我意識相關(guān)聯(lián)的這種運動,在剛才這種方式下是被表象為一個自我意識的活動;不過,一方面的活動本身即具有雙重意義,它自己的活動也同樣是對方的活動。因為對方同樣是獨立的,封閉在自身之內(nèi)的,在對方里,沒有什么東西不是通過它自已而存在。那第一個自我意識所遇到的對象,并不僅僅是被動的像欲望的對象那樣,乃是一個自為地存在著的獨的對象。因此,對于這樣一個對象,如果這對象自身不做它(前者)對它所做的事,則它對它的對象再也不能為所欲為。所以,這個運動純屬兩個自我意識的雙重運動。每一方看見對方做為它所做的同樣的事。 每一方做對方要它做的事,因而也就做對方所做的事,而這也只是因為對方在做同樣的事。單方面的行動是不會有什么用處的,因為事情的發(fā)生只有通過雙方面才會促成?! ∫虼?,行動之所以具有雙重意義,不僅是因為一個行動既是對自己的也是對對方的,同時也因為一方的行動與對方的行動是分不開的?! 『诟駹柕倪@段文字不好理解,用我們?nèi)菀桌斫獾脑捳f就是:“本我”與“象我”既是獨立的也是統(tǒng)一的。說獨立,是因為它們可以有不同的思維與審視;說統(tǒng)一,是因為最終行動與思想必然統(tǒng)一到一個結(jié)果上?! ∨e一個簡單的例子。做一件事情,可能“情感”會告訴你應(yīng)該這么做,“理智”會告訴你應(yīng)該那么做(這里的“情感”和“理智”只是代指“本我”與“象我”,并不特指情感及理智),但最終只能選擇一種方式來處理,不可能同時有兩種方式在進行?!墩撜Z》中的“每日三省吾身”就是以“象我”來審視“本我”,“象我”以“圣人之道”要求自己,然后通過“象我”,再以“圣人之道”來要求“本我”,最終達到“本我”與“象我”的統(tǒng)一而行“圣人之道”?! 哪撤N意義上說,以“象我”之“我”來客觀地、公平地、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地審視“本我”之“我”,就會發(fā)現(xiàn)自我。而發(fā)現(xiàn)自我,就能從某種程度上認識自我,認識自我就能實現(xiàn)某種意義上的知“我”。當(dāng)然,這種認識只是相對意義上的認識,這個世界中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認識。世界每時每刻都在運動中,“我”也是在運動中,所以,我的“認識”只是當(dāng)時“認識”的象?! ±纾?dāng)你看到一粒豆子,你會說:“這是一粒豆子”,這就是一條真理。但是,這條真理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當(dāng)這粒豆子被種下,發(fā)芽生根,長出豆苗,如果還以“這是一粒豆子”作為當(dāng)下的真理,就成了一條“謬論”。這是因為時間的變化。同樣,世界也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黃金游戲(一)——從A股獲利》中,股票的交換價值會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里被驗證]。股市亦是如此。股市里有沒有“真理”、有沒有所謂“制勝絕招”,也就一目了然。股市是動態(tài)的,我們必須以動態(tài)的目光去審視它,然后通過綜合性的判斷去“再認識”它。這就是股市的認識之道,也是“我”的認識之道?! 〖热灰磺卸际窍鄬Φ?,那么對于“我”的認識也是相對的。……
編輯推薦
在我眼里,股市如同是一場游戲。作為游戲中人,專注于游戲的本身,全身心投入,不刻意追求結(jié)果。不存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負累,方能樂在其中。生活股市,股市生活。讓生活因為股市而精彩,卻不要股市成為生活的負累。在游戲的過程中品味,不經(jīng)意間往往會有意想不到卻理所當(dāng)然的收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