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野人文化 作者:葛蘭達·密拉德,Glenda Millard 譯者:吳茵茵
內(nèi)容概要
這是個既殘酷又純真的戰(zhàn)爭童話,裡頭的早熟的小男孩會讓你心疼又落淚
那黑暗中的輕吻就像《螢火蟲之墓》裡的螢光,在你心中泛起點點希望
二○○九年「澳洲昆士蘭總督文學(xué)獎」最佳青少年圖書
二○一○年「澳洲兒童圖書理事會」年度青少年小說入圍
這個吻進入我內(nèi)心深處,就像我永遠不會忘記的那些東西:
莫內(nèi)的睡蓮池、「戰(zhàn)爭與和平」旋轉(zhuǎn)木馬、爸爸的大衣,還有媽媽的陶瓷芭蕾伶娜。
「大逃」是我替自己取的名字,用來代表我逃家後的新身分。雖然我得在街頭討生活,但那裡沒有冒充我家人的寄養(yǎng)家庭,我很喜歡這個名字。
在街頭,我把時間都花在畫畫上,天空就是我的老師,地板就是我的畫布。然後我遇到了躺椅上的比利,他覺得我可能是達文西第二,還帶我去圖書館。他說只要你的手乾乾淨(jìng)淨(jìng),就算沒有穿大衣也可以進去,還說圖書館有這條規(guī)定,他可以證明給我看。
可是那天炸彈落下後,這個城市似乎死去了,卻讓我有了新的家:除了比利,我還得照顧小毛和緹雅,以及她的寶寶六便士。緹雅很會跳舞,就跟我會畫畫一樣。我們到處搜尋食物、在廢棄的夢樂園裡避難,睡在恐怖屋裡、坐上旋轉(zhuǎn)木馬,還搭已經(jīng)不開了的火車去沙灘──因為海洋就像旋轉(zhuǎn)木馬,永遠會在那裡……但是,小毛的媽媽會來找他嗎?緹雅今夜會回來嗎?我還沒送她那條項鍊。
我想我們最後還是會找到小毛爺爺?shù)霓r(nóng)場,我會在那裡蓋一座睡蓮池,就跟莫內(nèi)畫裡的一模一樣,有了真的池塘,我就再也不需要那本被燒掉的畫冊了……
十二歲的流浪兒「大逃」,是世界的局外人、沉靜的旁觀者,天生雙眼顏色就不同:一隻褐,一隻灰,好似光明與黑暗。畫畫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他用粉筆在街頭畫下對生命的熱愛,以友愛與幻想抵擋殘酷的戰(zhàn)火:莫內(nèi)的睡蓮池、梵谷的隆河星夜、畢卡索的臘腸狗、婚禮鴿子、有著鳶尾花顏色眼珠的少女……
全書瀰漫詩意的語言,透過主角那雙藝術(shù)的眼睛,於殘酷中照見美麗?;蛟S,藝術(shù)與想像是人間抵抗戰(zhàn)爭的最後武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