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謝昭新 人民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謝昭新 頁數:41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現代小說理論發(fā)展史》勾勒了古代小說理論的歷史演進,突出論述了晚清小說理論的“現代化”轉化,以彰顯現代小說理論的發(fā)生與古代小說理論的淵源關系;重點從現代小說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現代小說理論的成熟與繁榮、現代小說理論的深化與同歸等三大方面,系統(tǒng)梳理、論析了現代小說理論的發(fā)展歷程,總結了每個歷史時期的小說理論的“現代性”特征。以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結合審視,全面考察了每個時期的小說理論觀念的演變、小說理論與小說創(chuàng)作、小說批評的關系、外國文學思潮及小說作品的譯介對小說理論、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及重要的小說理論批評家的批評個眭及其理論建樹,從而揭示現代小說理論發(fā)展的歷史特點及其規(guī)律?!吨袊F代小說理論發(fā)展史》首次對中國現代小說理論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其中部分章節(jié)的內容作為階段性研究成果,以近20篇單篇論文發(fā)表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民族文學研究》、《學術界》等刊物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謝昭新,安徽淮南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學術專著5部、合著4部、主編教材4部、參編教材5部,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國家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120余萬字。獲安徽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2項,省圖書獎三等獎1項;獲省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社科項目3項。安徽省模范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第一編 古代小說理論的歷史演進第一章 “小說”概念的源流演變第二章 古代小說理論的歷史演進第一節(jié) 先秦兩漢至宋元時期的小說理論第二節(jié) 明代至清前期的小說理論第三章 晚清小說理論的“現代化”轉化第一節(jié) 小說的作用與地位的提高第二節(jié) 小說的政治功利觀第三節(jié) 非功利的藝術審美觀第四節(jié) 小說的消遣、娛樂觀第二編 現代小說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1917-1927)第四章 現代小說觀念的變革與小說“現代化”理論的生成第一節(jié) 小說觀念的變化——小說在文學上的正宗地位第二節(jié) “為人生”的寫實主義小說觀第三節(jié) “為藝術”的浪漫抒情小說觀第四節(jié) 現代主義的小說理論觀第五章 小說藝術形式理論的“現代性”特征第一節(jié) 小說三元素的理論第二節(jié) 對小說創(chuàng)作特點的認識第三節(jié) 小說的審美特征第四節(jié) 小說體式與類型-第六章 二十年代的小說理論批評第一節(jié) 對黑幕派、鴛鴦蝴蝶派的批判第二節(jié) 對小說創(chuàng)作現狀的批評第三節(jié) 對魯迅小說的批評第四節(jié) 對郁達夫小說的批評第五節(jié) 對葉紹鈞、冰心、許地山等小說的批評第七章 二十年代小說理論批評家第一節(jié) 胡適——“文學革命”與現代小說理論的首倡者第二節(jié) 魯迅——中國小說“現代化”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開創(chuàng)者第三節(jié) 郁達夫——浪漫抒情“自敘傳”小說觀第三編 現代小說理論的成熟與繁榮(1928-1937)第八章 小說理論的“先鋒意識”第一節(jié) 普羅小說觀第二節(jié) 社會剖析小說理論第三節(jié) 新感覺派小說理論第四節(jié) 小說“現代性意識”的深化第九章 小說藝術形式理論的演化第一節(jié) 人物與環(huán)境(背景)關系的藝術理論第二節(jié) 向“故事”的回歸第三節(jié) 小說敘事理論的進展第四節(jié) 小說體式理論的豐富多樣第十章 三十年代的小說理論批評第一節(jié) 具有小說史性質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小說集(導言)》第二節(jié) 中西小說的比較評論第三節(jié) 對茅盾小說的批評第四節(jié) 對老舍小說的批評第五節(jié) 對巴金小說的批評第六節(jié) 對沈從文、蕭乾、林徽因等“京派”小說的批評第十一章 三十年代小說理論批評家第一節(jié) 茅盾——小說時代性與史詩性的追求者第二節(jié) 老舍——小說本體藝術的積極探索者第三節(jié) 巴金——富有激情的情感表現者第四節(jié) 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開拓者第五節(jié) 沈從文——人性美藝術美的執(zhí)拗追尋者第四編 現代小說理論的深化與回歸(1937一1949)第十二章 小說理論的時代性演進第一節(jié) 戰(zhàn)時小說理論第二節(jié) 現實主義典型化理論第三節(jié) 對小說“民族化”的強調第十三章 外國文學理論的譯介及現代主義的沉潛發(fā)展第一節(jié)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的深化第二節(jié) 對現代主義的譯介與理性辨識第三節(jié) 弗洛伊德主義與張愛玲的深層心理剖視小說第四節(jié) 徐訐、無名氏現代主義小說的“中國化”風采第五節(jié) 錢鐘書小說中的存在主義哲學意識第十四章 四十年代的小說理論批評第一節(jié) 關于《華威先生》的論爭第二節(jié) 作家談小說創(chuàng)作經驗第三節(jié) 對魯迅的評論第四節(jié) 對解放區(qū)小說的批評第五節(jié) 對國統(tǒng)區(qū)小說的批評第十五章 四十年代小說理論批評家第一節(jié) 周揚——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闡釋者與宣傳者第二節(jié) 胡風——卓爾不群的“主觀戰(zhàn)斗精神”論者第三節(jié) 李健吾——靈魂暢流杰作的冒險者第四節(jié) 張恨水——現代通俗小說藝術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者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古代小說理論的歷史演進中國小說成型較晚,如果將先秦、兩漢時期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野史雜記等視為小說的孕育、萌芽階段,那么到魏晉時期的志人、志怪則現小說雛形,發(fā)展至唐為之一變,方見成熟。由于小說形成過程比較緩慢,因而小說理論批評的形成、發(fā)展也比較遲緩。有的史書將先秦兩漢至宋元這一長達1700多年的歷史年代,作為小說理論批評的“萌發(fā)時期”,認為“真正把小說視為文學作品加以研究的理論批評,至宋元才產生”。第一節(jié)先秦兩漢至宋元時期的小說理論從先秦兩漢至宋元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小說理論批評主要圍繞小說價值的問題展開,但也涉及有關小說的特征、分類以及史傳、實錄觀、幻奇說和小說功能等理論問題。小說的特征、分類,在小說“概念”的源流演變一節(jié)中已涉及。就小說的分類來說,不管是文言小說、說話還是話本,均顯見“雜”的特點,比如:唐劉知在《史通》的《雜述》篇中,將小說分為偏紀、小錄、逸事、瑣言、郡書、家史、別傳、雜記、地理書、都邑簿等10類;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將小說分為91大類,有正史、野史、諸子著作、人物傳記、佛經、道家書籍、地理書、風俗志等諸多方面,幾乎成了無所不包的文體。本時期小說理論批評所涉及的小說與史傳的關系、實錄觀、幻奇說和小說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凸顯出三種小說理論觀:(一)小說教化觀;(二)“以裨史闕”觀;(三)消遣娛樂觀。
后記
20年前,我曾主持過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流派研究》,課題所設九大流派,后來結題時,有不少章節(jié)的內容均以單篇論文形式發(fā)表出來,在學術界產生良好影響。比如,《論“五四”初期文化批評派》、《論“人生派”文學批評觀》、《論前期創(chuàng)造社文學批評》、《論京派文學批評》以及論梁實秋、李健吾、胡風、周揚的文學批評。因課題組幾位先生各有自己的研究任務,故欲寫一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流派史》的目標沒有實現。但這一項研究,為我從事本書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一直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先是以作家作品研究為重點,在老舍研究、現代皖籍作家研究上成果頗豐。當我出了兩本小書《老舍小說藝術心理研究》、《現代皖籍作家藝術論》)之后,我又拎起了20年前的課題,并將其專門化為:對中國現代小說理論批評的研究。當我在中國現代小說理論研究上發(fā)表了一批成果,有了較豐富、扎實的研究基礎后,即于2004年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獲得了立項。2008年11月將最終成果《中國現代小說理論發(fā)展史》報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結項,2009年3月通過專家鑒定,經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劃辦公室審核,獲優(yōu)秀等級。本書勾勒了古代小說理論的歷史演進,突出論述了晚清小說理論的“現代化”轉化,以彰顯現代小說理論的發(fā)生與古代小說理論的淵源關系;重點從現代小說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現代小說理論的成熟與繁榮、現代小說理論的深化與同歸等三大方面,系統(tǒng)梳理、論析了現代小說理論的發(fā)展歷程,總結了每個歷史時期的小說理論的“現代性”特征。以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結合審視,全面考察了每個時期的小說理論觀念的演變、小說理論與小說創(chuàng)作、小說批評的關系、外國文學思潮及小說作品的譯介對小說理論、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及重要的小說理論批評家的批評個性及其理論建樹,從而揭示現代小說理論發(fā)展的歷史特點及其規(guī)律。本書首次對中國現代小說理論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其中部分章節(jié)的內容作為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推薦
《中國現代小說理論發(fā)展史》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