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重慶 作者:(澳)伊安·亨特 頁數(shù):301 譯者:徐長福,劉宇 等
Tag標簽:無
前言
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濫觴于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熱”。經過20多年來的發(fā)展,今天我們完全有把握說: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尤其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之所以成為顯學,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馬克思主義本身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幾乎可以說,在馬克思以后,國際上出現(xiàn)的任何重大的社會思潮,都會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從馬克思主義那里借貸思想資源,甚至直接地或間接地用馬克思主義來命名相關的思潮或學派。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仍然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其次,國內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必須借鑒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作為發(fā)展中的國家,我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尚未經歷過的事情,許多國家已經經歷過了。它們的經驗教訓是什么?這些經驗教訓蘊涵著哪些重大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會導致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理解上的重大突破?事實上,國外馬克思主義者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國內理論研究者的深切的關注和巨大的興趣。再次,作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的,當然應該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多地致力于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探索,以便確保我國的精神生活始終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制高點上。作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中的長期的耕耘者,我們也深切地體會到這一研究領域近20多年來發(fā)生的重大變化。復旦大學哲學系于1985年建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室;1999年升格為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2000年成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該研究領域中唯一的重點研究基地,簡稱“小基地”);2004年,在小基地之外,建立了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國家級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該研究領域中唯一的國家重點研究基地,簡稱“大基地”);2005年又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國外馬克思主義自設博士點。2006年,全國又建立了21個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其包括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內容概要
《分析的和辯證的馬克思主義》的題旨在于按照分析上的嚴格性對馬克思的辯證法加以辯護性的論證,并進而用得到論證的馬克思辯證法去闡揚歷史唯物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并探求當代西方工人階級革命的可能性。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它所闡發(fā)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跟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觀念既有一個重要的契合點,又有極為不同的論證內容。這個契合點就是“矛盾”和“對立面的統(tǒng)一”的觀念。亨特認為,馬克思的主張是:矛盾是實際存在的,其實質在于對立面的統(tǒng)一,事物都是由對立面的統(tǒng)一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在完成對馬克思的辯證法的純粹哲學論證之后,亨特進一步將其用來闡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于熟知這些辯證關系的教科書表述的讀者來說,看看亨特的論證一定會感到耳目一新。亨特為馬克思的辯證法做辯護的目的,歸根到底在于以之批判資本主義。他用對立面統(tǒng)一的原理解釋了價值和價格的辯證關系,維護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剝削理論。不僅如此,他還闡發(fā)了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和客觀條件之間的辯證關系,總結了工人運動史上的種種教訓,對工人階級革命性斗爭的可能出路進行了探究。
作者簡介
作者:(澳大利亞)伊安·亨特 譯者:徐長福 劉宇 等 編者:俞吾金伊安·亨特,來自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多年來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名學生。在《分析的和辯證的馬克思主義》一書中,他運用早年在科學哲學方面的研究積累去解決了對于馬克思社會理論的融貫性所提出的諸多問題。他近期一直在研究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成果包括《調節(jié)的與分配的正義》(Regulatire and Distributive fustice),發(fā)表于The Iournal of Value Inquiry;《正義何以事關重大?》(Why lus rice Matters?),發(fā)表于Philosophical Papers。在最近一篇題為《馬克思和羅爾斯關于資本主義的正義和市場:一個可能的合題?》(Marx and Rawls on the Justice of Capitalism and the Market:A Possible Synthesis?)的論文中,他提出了用馬克思社會理論去綜合羅爾斯正義理論的觀點。他跟妻子生活在南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Adelaide)。徐長福,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暨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理論思維與工程思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走向實踐智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等。劉宇,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書籍目錄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總序1譯者序言1致謝1修訂版中譯本序言1原版序言1第一章 馬克思的辯證法:導論1第一節(jié) 認真對待馬克思3第二節(jié) 理論與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5第三節(jié) 各章內容概述9一、第一部分9二、第二部分14第二章 實在中的矛盾19第一節(jié) 導論21第二節(jié) 康德的先驗辯證法23第三節(jié) 在我們作為自由的行為者和屬于自然界的存在者之間的矛盾24一、康德對該矛盾的解決25二、康德的解決方案所存在的問題27第四節(jié) 康德的目的論判斷的辯證法32一、康德對目的論判斷的辯證法的解決所存在的問題33第五節(jié) 康德的自我意識的辯證法35第六節(jié) 黑格爾對矛盾的肯定41一、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41二、辯證法抑或雙真法45三、黑格爾對矛盾的“揚棄”50第七節(jié) 馬克思與“實在中的矛盾”52一、可變性與矛盾54第三章 黑格爾的“思辨的”辯證法和馬克思的“對立面的統(tǒng)一”59第一節(jié) 導論61第二節(jié) 黑格爾的“思辨”的三種版本63一、思辨理性(speculativereason)對知性(theunderstanding)63二、黑格爾《邏輯學》中的思辨立場65三、作為目的論的思辨理性67第三節(jié) 黑格爾辯證法中的思辨是唯心的70第四節(jié) 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77一、黑格爾的目的論顛倒了原因和結果80二、黑格爾的目的論本質上是武斷的84三、黑格爾的目的論是過分“表現(xiàn)的(expressive)”87第五節(jié) “對立面的統(tǒng)一”的兩個概念92第四章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有機整體模式97第一節(jié) 導論99第二節(jié) 康德和黑格爾的有機結構模式100第三節(jié) 馬克思的有機結構模式104第四節(jié) 雇傭勞動與資本,丈夫與妻子112第五節(jié) 毛澤東與馬薩奇亞論矛盾120第五章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125第一節(jié) 導論127第二節(jié)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129第三節(jié)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法138第四節(jié) 生產力的首要性146第五節(jié)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161第六節(jié)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法166第七節(jié) 經濟基礎的首要性170第八節(jié) 區(qū)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理論基礎173第九節(jié) 結論176第六章 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179第一節(jié) 導論181第二節(jié) 營利與剝削雇傭勞動184第三節(jié) 經濟的“細胞形式”188一、生產與交換的有機統(tǒng)一196第四節(jié) 剩余價值和剝削202一、價值和價格的辯證法203二、從前資本主義剝削到資本主義剝削206三、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條件下價格與價值的辯證法208第五節(jié) 資本與雇傭勞動的辯證法和剝削212一、階級和剝削216二、剝削和強制217三、作為勞資關系對抗之基礎的剝削221第六節(jié) 超越《資本論》?229第七章 馬克思的革命理論233第一節(jié) 導論235第二節(jié) 自覺行動與其條件240一、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243二、手段與目的之間的矛盾250第三節(jié) 意識與其客觀條件之間的辯證法251第四節(jié) 危機理論261第五節(jié) 無產階級作為一個自在自為的階級的發(fā)展271參考文獻273索引(主要術語和部分人名)291
章節(jié)摘錄
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雙方都簽約確保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利益。正如馬克思所說,他們是平等的,“因為雙方都進入了與對方的關系中,把對方當作一個純粹的商品所有者,并且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①說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存在“直接同一性”,其確切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抽掉其在市場上所售物品的差異,把他們視為商品所有者,那么,他們就不可分辨。要把兩個“純粹的商品所有者”區(qū)分為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就必須在其特征性相互關系中來進一步考察每一方。在彼此的關系中考察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處于一種與其相似性同樣直接的對立關系中。資本家想要盡可能廉價地購買工人的勞動力,而工人則努力爭取盡可能最高的工資。由此,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作為商品所有者的平等就構成了他們的直接統(tǒng)一,而在他們之間關于工資水平的沖突則構成了他們的直接對立。這種對立是“直接的”,因為它所預設的前提不是別的,正是資本雇傭勞動關系本身,或者與它完全一致。馬克思在《工資、價格和利潤》中解釋了這一點,在該文中,他將“保守的”工會口號“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與革命的口號“消滅工資制度!”加以對照。②
編輯推薦
《分析的和辯證的馬克思主義》: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