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牛大勇,歐陽哲生 主編  頁數(shù):69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最具持久影響力,且富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為紀念這一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2009年5月北京大學以“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為主題,召開了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與會中外學者圍繞五四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思想。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五四運動與中國社會發(fā)展,五四時期的人物與思想。五四時期的政治與學術(shù),追憶“五四”和反思“五四”。等問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反映了新世紀學術(shù)界對這一歷史事件研究的新進展,本論文集即是這一學術(shù)成果的匯集。

書籍目錄

第一輯 五四與中國現(xiàn)代思想  五四新文化:繼承與超越  對五四時期陳獨秀“反封建”說的反思  關(guān)于“五四”的再思考——共識的達成及其偉業(yè)  五四思想界:中心與邊緣——《新青年》及新文化運動的閱讀個案  “五四”作為歷史的分水嶺 第二輯 五四與中國文化  新文化運動的現(xiàn)代意義  由明末以來的學術(shù)變遷看“五四”反孔運動發(fā)生的必然性  孔子與五四:圣人不怕“革命”  “五四”的時代精神狀態(tài)及其對后來教育思想的影響  中國的文藝復興——胡適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的英文作品解析 第三輯 五四與中國社會發(fā)展  五四運動在東京   五四時期社會文化嬗變論綱——以婚姻、家庭、女性、性倫為中心  社會轉(zhuǎn)型視角下的“五四”與民族主義建構(gòu)  士庶文化的貌合神離——五四新潮中的京劇舞臺 第四輯 五四時期人物與思想研究  中庸調(diào)和——通向和諧之路——關(guān)于李大釗等的“調(diào)和論”的思考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若干問題的探討——兼談《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的編輯和印行  錢玄同和漢字簡化——另一個簡體字  失蹤的五四思想者——以《評論之評論》為中心的考察  舒新城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救亡壓倒‘反啟蒙”’——以張君勱1930—1940年代的文化觀為中心 第五輯 五四時期的政治與學術(shù)  陳獨秀與《北京市民宣言》——五四運動的總結(jié)   五四愛國運動中學生群體行為分析  另一種抉擇:后“五四”時代部分北大師生的非政治傾向  從“五七”、“五九”到“五卅”、“五三——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五四愛國運動的思想源流  “科學”與“求真”——略論五四時期中國史學的理論建樹  “五四”以后“國學”熱的一個新動向——大學“國學系”;的設(shè)立及其結(jié)局 第六輯 追憶五四、反思五四  西南聯(lián)大“五四”紀念述論  堅守與變通間的游移——“戰(zhàn)國策”派學人對“五四”精神的理解  我們與你們:五四前后自由主義與  馬克思主義的分野  五四紀念在新加坡——以華文報章的報道和華社記憶為中心  五四啟蒙知識分子的理性缺欠  重新認識五四時期的個性主義  五四運動在西方中國研究中的式微?——淺析中外學術(shù)之興趣異同  近十年來國內(nèi)五四運動史研究述評

章節(jié)摘錄

  有關(guān)“封建”概念的把握,陳獨秀超越中國傳統(tǒng),沒有將其限定在政治制度(分封制)上,而擴大為一種中西相互比照的社會制度,這顯然是受到嚴復的影響,嚴譯《社會通詮》以“封建”對譯feudalism,認為中西皆有封建制的歷史,此種認識被陳獨秀所接受。然而,五四時期的陳獨秀與嚴復又頗相差別:嚴復認為中國的封建制行之夏、商、周三代,止于周末,秦以后為“霸朝”(君主專制制度),而五四時期的陳獨秀卻將中國的封建社會大加伸展,一直延及近代。  陳獨秀何以別出心裁,將“封建”的外延作如此巨大的擴張呢?陳氏本人并未對此加以說明,我們只能取“知人論世”法,略考陳氏生平,以探究其新說的來源?! ∏迥┟癯醭霈F(xiàn)留日熱潮,陳獨秀為此一行列中人。1901年11月,他首次自費留學日本,次年春回安慶;1902年9月至1903年4月,他再次赴日,在東京成城學校習軍事,1903年春回國,辦《安徽俗話報》,以通俗文學宣傳民主主義和民族主義。以后又三度赴日,曾就讀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早稻田大學。最后一次(即第五次)赴日,是1914年7月到東京,協(xié)助章士釗編《甲寅》雜志,1915年夏自日本返國,在上海創(chuàng)辦月刊《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更名《薪青年》,編輯部遷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輿論發(fā)祥地?!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