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江怡 編 頁數(shù):657
Tag標簽:無
前言
歷史總是與時間相伴隨的,歷史中描述的總是發(fā)生在相同空間中的不同時間中的事件;由此,我們對事件的認識似乎才有了所謂的深度。然而,我們往往意識到,要把握時間之箭是如此困難,以至于我們似乎總是在追逐時間,完全無法充分理解在某個時間中發(fā)生的事件。在這種意義上,要真正了解這些事件的真實意義,我們只能暫時停下我們追逐時間的步伐,仔細觀察和研究事件本身及其帶給我們的啟示。這就需要一種共時性的研究思路。本書正是試圖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雖然我們把本書冠名為《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但細心的讀者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本書所論述的西方哲學完全發(fā)生在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這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彈指一揮間。然而,西方哲學就在這一揮間中演繹了一幕幕多彩的哲學話劇,展現(xiàn)了豐富多樣的概念空間。當代西方哲學中出現(xiàn)的新轉折和新視野,無非是在相同的時間階段發(fā)生于不同空間中的哲學變化;正由于它們具有的這種共時性特征,才使得本書在不同論題上的討論有了重合和相交之處。這些重合和相交并不意味著完全的重復,而是處于相同時間的不同空間中的哲學家們對所面臨的共同時代問題的不同處理方式,時間上的重合和相交恰恰使得這些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了相互交流和較量的哲學舞臺。這在本書上篇中就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上篇從四個不同維度展現(xiàn)了當代西方哲學的轉折,目的就是要說明,哲學家們的不同理路都向我們表明了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即哲學的宗旨是要走向實踐和生活。
內容概要
本書上篇從四個不同維度展現(xiàn)了當代西方哲學的轉折,目的就是要說明,哲學家們的不同理路都向我們表明了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即哲學的宗旨是要走向實踐和生活。 下篇將集中論述當代西方哲學中出現(xiàn)的新視野,包括由不同哲學流派傳統(tǒng)之間的對話和融合帶來的新的哲學問題視閾、當代哲學地位變化引發(fā)的哲學思考、哲學本身對人類命運的更為全面的關注以及哲學家們對形而上學問題的重新思索等。當代西方哲學中新的研究領域和分支學科的產(chǎn)生,表面上繁榮了哲學事業(yè),但實際上則是大大弱化了哲學的理論力度,把哲學原本具有的思辨和批判特征逐漸轉化成了為社會生活和人類存在作出實踐辯護的功能。這在當代哲學的社會地位變化中就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當然,西方哲學家們并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哲學理想,他們在對形而上學的研究中找到了哲學的家園。從21世紀初的西方哲學研究總體趨向上看,西方哲學的未來發(fā)展將可能出現(xiàn)兩種道路并存的局面:一條道路是把哲學的觸角直接伸向生活和社會,力圖通過具體分析社會生活問題或為這樣的問題提供理論援助而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重要影響;另外一條道路是依然堅持哲學的家園,力圖通過批判地對待一切社會生活問題而凸顯哲學的唯一作用。無論如何,當代西方哲學正面臨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書籍目錄
序導言 演變中的當代西方哲學 一、當代西方哲學中的“第二次革命” 二、現(xiàn)代、當代和后現(xiàn)代上篇 西方哲學的新轉折 第一章 分析哲學的嘩變 一、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終結與邏輯實用主義的產(chǎn)生 二、形而上學與本體論研究的復興 三、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交鋒 四、分析的哲學與哲學的分析 五、心靈哲學的興起 六、從心靈哲學到社會哲學 第二章 現(xiàn)象學的詮釋學道路 一、現(xiàn)象學的詮釋學轉向 二、無方法的真理 三、交往的詮釋學基礎 四、哲學語用學轉向的形成及其特點 五、語言理解與言語交往 六、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 第三章 政治哲學的興盛和演變 一、自由、秩序與法律 二、正義理論 三、權利理論 四、平等 五、社群主義 六、最新問題和發(fā)展動向 第四章 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 一、結構主義的基本問題 二、結構主義與文學 三、后結構主義的嬗變 四、時間概念的歷史與被敘述的時間 五、橫穿的精神或精神分裂 六、哲學文體的改變:怎么寫而不是寫什么下篇 西方哲學的新視野 第五章 當代哲學地位的變化 一、后現(xiàn)代哲學對傳統(tǒng)哲學地位的挑戰(zhàn) 二、哲學家們或哲學流派的回應 三、哲學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變化 四、哲學的終結、轉化或完成 第六章 哲學內部的分化與融合 一、走進歷史的分析哲學 二、從語形、語義再到語用 三、分析哲學與現(xiàn)象學 四、分析哲學與詮釋學 第七章 哲學對人類自身的關注 一、道德哲學在當代的變遷 二、意識問題的當代解決 三、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哲學思考 四、科學的進步與生命的價值、尊嚴和權利 第八章 形而上學的當代命運 一、當代分析的形而上學 二、激進詮釋學的反形而上學取向 三、知識社會學視野中的形而上學 四、形而上學與第一哲學結束語 迎接哲學新時代的到來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語言的轉向”之后的西方哲學“語言的轉向”為西方哲學帶來的不僅是分析哲學的產(chǎn)生,而且引導了哲學家們對語言的深刻關注。從總體上看,傳統(tǒng)哲學家們對語言的認識基本上是持一種工具論觀點,認為語言是一種表達思想的工具,關注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思想。但經(jīng)過了“語言的轉向”之后,哲學家們不再把語言僅僅看做是一種表達工具,而是更多地關注語言表達與思想本身的密切聯(lián)系。這在英美分析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那里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英美哲學中,哲學家們直接關注語言的邏輯性質,把思想看做是語言表達本身。這種認識開始于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就明確地把思想看做是具有意義的命題,從命題和語言的層面揭示思想的性質。所以,石里克把維特根斯坦稱做推進語言轉向的第一人?!罢Z言的轉向”之后的英美哲學進入了分析的時代。這里的“分析”并不限于我們通常知道的“邏輯分析”,而且包括了對概念作用作出詳盡刻畫的“概念分析”以及對語言用法作出描述的“語用分析”等等。“語言的轉向”為英美哲學帶來的不僅是分析哲學,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一門新的哲學學科,這就是“語言哲學”(philosophy of language)。如果我們把分析哲學理解為一種哲學思潮的話,那么,語言哲學就是由此誕生的哲學學科。一種哲學思潮的存在往往是歷史性的,而哲學學科的存在則是恒久的。正是由于語言哲學的誕生,分析哲學家們的工作才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分析哲學的思想才得以為更多人所熟悉,分析哲學的方法也才會在更多的人那里得到應用。在歐洲大陸哲學中,哲學家們對語言的關注是與他們的哲學立場密切相關的。他們的哲學立場雖然各不相同,但他們都自覺地意識到了語言問題在他們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偟貋碚f,與英美分析哲學不同,歐洲大陸哲學對語言的理解更多地是融入他們的思想之中,把語言看做是他們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冷靜觀察的研究對象。這的確反映了歐洲大陸哲學與英美分析哲學的不同哲學旨趣。在英美哲學家那里,語言是如同科學研究的對象一樣被看做是可以按照研究者的意愿進行處理的客觀之物。正是出于對語言的這種冷靜態(tài)度,弗雷格和羅素、維特根斯坦等人才會提出在哲學研究中放棄使用日常語言。
后記
本書的完成花費了接近抗戰(zhàn)的時長,其中除了人員變動等客觀原因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由于這個題目本身的難度之大遠遠超出了我們當初的想象。2001年,我們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室成立了關于“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哲學重大演變研究”的課題組,并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重點課題資助。在資料收集階段,課題組的大多數(shù)成員先后赴英、美、德、法、荷等國家從事學術訪問,了解到大量最新的研究進展情況,并與西方哲學界和哲學家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lián)系。在最初的課題設計上,我們依據(jù)的主要是現(xiàn)有的資料,對西方哲學的最新發(fā)展還沒有更多的了解。隨著研究資料的增加以及與西方哲學家們交流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感覺到當初的設想過于簡單,應當進一步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把問題直接深入到當下西方哲學討論的問題之中,并力圖揭示西方哲學未來可能的發(fā)展走向。因此,我們重新整理思路,增加課題內容,于2002年以“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西方哲學重大演變研究”為題申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資助,并獲得批準。這樣,我們的研究工作才正式開始。在這漫長的研究階段,課題組的每位成員都竭盡全力,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的撰寫任務,并對其他章節(jié)的內容展開了多次熱烈的討論,形成了許多共識。在這里,我要首先感謝課題組的徐友漁研究員,他不僅高質量地按時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且關心課題研究的總體進展情況。還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楊通進研究員、甘紹平研究員、蕢益民副研究員,還有江蘇科技大學的洪波教授,他們在課題組需要的時候鼎力相助。
編輯推薦
《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睿智的哲學大師漸次離世森嚴的學派界限日漸模糊當今的西方哲學界表面的平靜卻孕育著一個哲學新時代的來臨以問題為中心超越國家和流派分野以對話為前提尋求相互交流和理解以綜合為基點強調多元化和相對性這就是我們從中國哲學的“他者”視角描繪出的未來西方哲學的演變地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