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詹杭倫,張向榮 編著 頁數(shù):400
Tag標簽:無
前言
“國學經(jīng)典解讀系列教材”的編寫與出版,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學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國學院的基本建設工程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辦國學院,被譽為順應歷史潮流、立德立功之舉,在社會上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我校已經(jīng)在國學教育方面先行一步,更應該具備一種擔綱意識,繼續(xù)為推動國學教育向縱深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編寫這套教材,不僅僅是為了適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學的基本需要,也是力圖振興我國經(jīng)典教育的一個具體步驟。經(jīng)典著作如同歲月長河積淀、打磨出來的珍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自先秦以來,儒道法墨諸家所奠定的經(jīng)典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形態(tài),在兩漢以后的封建社會中進一步得到鞏固與發(fā)展,形成了專門的學問與學科,是國學的主體。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jīng)典,乃是廣義上的經(jīng)典,不僅有儒家的經(jīng)書,而且包括諸子與史部、集部的群書,它是中華文化與學術的集成和薈萃。至于其地位與作用,正如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宗經(jīng)篇》所說:“經(jīng)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骨髓者也。”這段話說明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載體,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之精華,其精神意蘊可以穿越時空而獲得傳承與光大。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辛亥革命以后,民國年間曾經(jīng)廢止讀經(jīng),但這并不等于經(jīng)典教育的廢除,相反,它可以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得到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與更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經(jīng)典常談》中所說:“讀經(jīng)的廢止并不就是經(jīng)典訓練的廢止,經(jīng)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范圍,不以經(jīng)為限,又按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
內(nèi)容概要
《楚辭》作為國學經(jīng)典,是與《詩經(jīng)》齊名的集部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大源頭之一。梁啟超說:“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笨梢姟i喿x欣賞《楚辭》是中國人基本的文化修養(yǎng)之一。本書以明代夫容館刊《楚辭章句》為底本,對該書收錄的全部楚辭作品作簡明扼要的???、注釋、分段及全文解讀,意在為大學生和其他楚辭愛好者提供一種版本可靠、作品齊全、文意疏通的楚辭讀本。書前有長篇導論,介紹楚辭之價值,楚辭名稱的由來、先秦兩漢楚辭的特征、楚辭研究的歷史,以及楚辭對中華文明的影響等,可以引發(fā)讀者閱讀的興趣。
作者簡介
詹杭倫,1954年生,出生于浙江杭州,籍貫四川榮縣。西華師范大學文學學士,四川師范大學文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新修《清史·文學藝術志》聯(lián)系專家、世界漢詩協(xié)會副會長兼辭賦委員會主任。首任四川師范大學教授,臺灣逢甲大學,明道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學、古代詩學、辭賦學、中國古代文論,中西比較詩學、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已出版學術專著十二部,主編著作八部,并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另有古體詩詞律賦作品《天佑詩賦集》、音像制品《經(jīng)典家書故事》等。
書籍目錄
導論 第一卷《離騷》解讀 第二卷《九歌》解讀 東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第三卷《天問》解讀 第四卷《九章》解讀 惜誦 涉江 哀郢 抽思 懷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頌 悲回風第五卷《遠游》解讀第六卷《卜居》解讀第七卷《漁父》解讀第八卷《九辯》解讀第九卷《招魂》解讀第十卷《大招》解讀第十一卷《惜誓》解讀第十二卷《招隱士》解讀第十三卷《七諫》解讀第十四卷《哀時命》解讀第十五卷《九懷》解讀第十六卷《九嘆》解讀第十七卷《九思》解讀附錄一 傳記祭文附錄二 著錄序跋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詩》的獨特性首先在于開創(chuàng)了“賦比興”的手法,尤其是“比興”成為中國歷代詩歌所遵循的書寫準則;其次,《詩》中的國風部分,大都是被搜集和保存下來的民歌,因此格外具有民歌的那種樸素、真誠的風格。盡管不必要以“現(xiàn)實主義”的套語來概括《詩》,但《詩》的寫實性的確影響了后代的詩人,諸如杜甫、白居易等詩人都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來描寫現(xiàn)實,從而奠定自身地位的。這種“詩言志”、“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精神,正是《詩》帶來的。而楚辭的獨特性則與《詩》恰好互相補充。楚辭也繼承了《詩》的那種比興的書寫手法,但楚辭之所以令人感動,第一是因為那直抒胸臆的抒情力量和奇特無比的想象力。第二是楚辭都是由文人,更嚴格地說就是由屈原及其追隨者寫成的;篇幅也從《詩》那種短篇或者中篇一躍變成長篇巨制。容量的擴大和作者地位的凸現(xiàn),使得楚辭格外具有個性和表現(xiàn)力。第三是楚辭的句子突破了《詩》那種四字句的格局,每句字數(shù)不等,少則兩三字,多則十余字,多用“兮”字,句法亦錯落有致,這也從形式上形成了一唱三嘆的效果,令情感更加充沛。固然這并不一定要用“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這個術語來自西方,往往是感傷、憂郁的代名詞)來加以概括,但它的確是一種楚地特有的抒情精神,它依附于一種對理想主義高蹈的、執(zhí)著的追求,表現(xiàn)為個體張揚的、濃烈的抒情情感。后代的詩人如李白,就很明顯地繼承了這種精神。當然,詩騷的傳統(tǒng)是由后人來認定的。上古之時的看法卻未必如此,我們有必要問一句,為什么楚辭在當時被稱作辭而不是詩?這就與《詩》在當時的地位有關?!对姟繁环Q為《詩經(jīng)》,最早見諸《莊子·天運》,不過意思是“典籍”,《詩》真正成為經(jīng)典還是在漢代。但是,《詩》之所以在漢代被列為經(jīng),是因為它本身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已經(jīng)具有了經(jīng)典的價值和地位。當時的士大夫之間辯論、在諸侯的朝堂之上對問都需要引用《詩》,今天能見到的先秦史書和諸子之書,引用《詩》比比皆是。因此,《詩》往往被特指《詩三百》。而楚辭則不會被稱作詩。到了漢代,被經(jīng)典化了的《詩》地位更加穩(wěn)固,漢代人更不會稱楚辭為詩了。
后記
我于1982年至1985年在四川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導師組的組長是屈守元先生。湯炳正先生是我們研究生指導組的導師之一,親自為我們開設了“楚辭講座”和“國故論衡·小學略說”導讀等課程。湯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學生,并在太炎先生的國學講習所擔任過教員,受到楚辭學界的尊敬和學生的愛戴,并長期擔任全國楚辭學會的會長。他治學氣魄很大,從語言學人手,充分利用出土文獻和古今中外合用的理論,對圍繞屈原和楚辭的疑難問題,深入解讀,大膽論斷,作出許多石破天驚的結論。我在讀書和后來留校工作期間,固然常常向湯先生請益;湯先生送給我的結婚賀禮,就是一部《楚辭補注》;但我在當時并未專門從事楚辭學研究,而是主攻古代文學理論。90年代初期,我的研究方向擴展到賦學,由于楚辭是賦的源頭,于是才回過頭來較多地關注屈原與楚辭的研究,寫過幾篇清代和域外楚辭學的論文,也偶爾參加楚辭學會的活動,但絕對說不上是有所專攻。不過,我在給湯先生八十大壽的祝壽詩中寫道:“章黃國學開新宇,屈宋風流賦彩云?!边@一副對子不僅意在頌揚湯先生的學術成就,而且也是我本人作為學術后輩的自勉之辭,所以我請臺灣書法協(xié)會主席、明道大學的陳維德教授寫成對聯(lián),掛在我的研究室,作為座右之銘。
編輯推薦
《楚辭解讀》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