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出版時間:1990-8  出版社: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作者:[明] 羅貫中  字數(shù):687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三國演義》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書”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歷史演義開山之作。近年來,很多人深入挖掘《三國演義》的文學(xué)之外的意義,使其成為一部集人才學(xué)、領(lǐng)導(dǎo)科學(xué)、軍事戰(zhàn)略學(xué)、智謀策略學(xué)等為一身的百科全書。《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說家、戲曲家?!度龂萘x》所本三國故事,在魏晉以后就在民間流傳。隨著說話技藝和戲劇的興盛,這三國故事題材也自然被藝人所看重。宋元時期,三國故事即在勾欄瓦舍上演。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有30多種。元代還刊出了《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話本,結(jié)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作注所搜集之史料,注入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chuàng)作了《三國演義》?,F(xiàn)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24卷本,是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嘉靖本”。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現(xiàn)今通行的120回本,是為《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最流行的本子,俗稱“毛本”?!度龂萘x》描繪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斗爭,塑造了眾多叱咤風(fēng)云的英雄人物,展現(xiàn)了社會歷史的變遷。羅貫中繼承了民間故事中擁劉反曹的政治傾向,以劉備的蜀漢政權(quán)為正義的一方,表達了對“仁政”的向往,對漢民族復(fù)興的渴望?!度龂萘x》的偉大之處在于其精彩地描寫了大大小小40多場戰(zhàn)爭,被認為是中國人寫的描寫戰(zhàn)爭的史詩性作品。作者視野廣闊,構(gòu)思宏偉。其中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等戰(zhàn)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從戰(zhàn)事的起因,交戰(zhàn)各方力量對比、作戰(zhàn)方略及內(nèi)部爭執(zhí),到戰(zhàn)爭的過程及其變化,勝負的決定及其緣由,主要人物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都敘述得具體而生動。特別是赤壁之戰(zhàn),作為曹、劉、孫三方同時卷入、決定三國鼎立之勢的關(guān)鍵性戰(zhàn)爭,小說中用整整八回的篇幅,通過鋪排和虛構(gòu),寫得矛盾沖突不斷、戲劇性的轉(zhuǎn)折接連、波瀾壯闊、高潮迭起,讀來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值得稱道的是,《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品格性情各個不同,如劉備寬厚仁愛、曹操雄豪奸詐、關(guān)羽勇武忠義、張飛勇猛暴烈、諸葛亮謀略高超與勤于國事、周瑜聰明自信與器量狹小。這些形象都極富于生命力,幾百年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如寫諸葛亮的出山,先借司馬徽、徐庶之口,側(cè)面虛寫其非凡才能;然后在三顧茅廬這一段,從劉備等三人的眼中觀察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環(huán)境,引起讀者的興趣;最后諸葛亮千呼萬喚始出來,一場“隆中對”,縱論天下大勢,展現(xiàn)他的政治才能于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下,令人覺得他是有大才,且日后必有大用之人。

內(nèi)容概要

《三國演義》展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人物畫廊,其中有的是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典型,它塑造人物的藝術(shù)特點是:
  在現(xiàn)實矛盾的斗爭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現(xiàn)他們的性格。赤壁之戰(zhàn)是決定三國分立的決定性事件,曹、孫、劉三個集團,為發(fā)展自己的力量進行了拚死的斗爭。出現(xiàn)在這次歷史性舞臺上的人物有:諸葛亮。孫權(quán)、周瑜、魯肅、黃蓋、曹操、蔣干等十幾個人物。諸葛亮出使東吳,揭開了多種矛盾沖突的序幕。曹操大軍壓境,東吳內(nèi)部“主戰(zhàn)派”和“主降派”之間,開始了激烈的斗爭。在兩派各自陳述“戰(zhàn)”“降”的利弊中;孫權(quán)動搖于兩者之問,既害怕曹操的強大兵力,不敢應(yīng)戰(zhàn);又不愿向曹操稱臣投降。作者通過孫權(quán)一再“沉吟不語”、“低頭不語”,以及數(shù)次反覆,來寫他內(nèi)心矛盾。作者從東吳“主戰(zhàn)”“主降”兩派矛盾沖突中,通過孫權(quán)自己的言行和心理活動的具體描寫刻劃出他患得患失的性格特征。不僅孫權(quán)如此,諸葛亮機警、雄辯、多謀略,周瑜氣量狹窄,魯肅小心拘謹,黃蓋、闞 澤勇敢沉著等,也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以人物各自不同的言行顯現(xiàn)出來,達到性格和言行的和諧一致,人物性格個性化得到異常生動的表現(xiàn)。即便如兩次短暫出場的蔣干,雖然著墨不多,卻由他自己的言談舉動,活現(xiàn)出一個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人物。這種直接描寫人物言行的白描手法,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超過作者的面敘述。劉禪是一個處在重要地位的人物,作者并不缺少對他性格的側(cè)面敘述,但形象不鮮明。第一百十九回,寫他做了俘虜后的“樂不思蜀”,從劉禪的言語、體態(tài)、神情中,描寫他的昏庸、低能,卻成為一段表現(xiàn)人物性格非常出色的文字?!?/pre>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一說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但是,近年來由于在山西省祁縣河灣村發(fā)現(xiàn)了羅貫中之家譜,以及個人使用的印章,故基本可以確定其籍貫為太原府祁縣。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fēng)云會》《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書籍目錄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fā)矯詔諸鎮(zhèn)應(yīng)曹公 破關(guān)兵三英戰(zhàn)呂布
第六回 焚金閥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zhàn)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huán)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九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十一回 劉皇權(quán)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波陽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zhàn)呂布
第十三回 李催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zhàn)嚴白虎
第十六回 目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清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享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nèi)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guān)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督各起馬步三軍 關(guān)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y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guān)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卻說袁紹輸了一陣,堅守不出。兩軍相拒月余,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李儒對卓日:“袁紹與公孫瓚,亦當今豪杰?,F(xiàn)在磐河廝殺,宜假天子之詔.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順太師矣?!弊咳眨骸吧?。”次日便使太傅馬日碑、太仆趙岐,赍詔前去。二人來至河北,紹出迎于百里之外,再拜奉詔。次日,二人至瓚營宣諭,瓚乃遣使致書于紹,互相講和。二人自回京復(fù)命。瓚即日班師,又表薦劉玄德為平原相。玄德與趙云分別,執(zhí)手垂淚,不忍相離。云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日:“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灑淚而別。    卻說袁術(shù)在南陽,聞袁紹新得冀州,遣使來求馬千匹。紹不與,術(shù)怒。自此,兄弟不睦。叉遣使往荊州,問劉表借糧二十萬,表亦不與。術(shù)恨之,密遣人遺書于孫堅,使伐劉表。其書略日:    前者劉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謀也。今本初又與表私議欲襲江東。公可速興兵伐劉表,吾為公取本初,二仇可報。公取荊州,吾取冀州,切勿誤也!堅得書日:“叵耐。劉表!昔日斷吾歸路,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聚帳下程普、黃蓋、韓當?shù)壬堂凇3唐杖眨骸霸g(shù)多詐,未可準信?!眻匀眨骸拔嶙杂麍蟪?,豈望袁術(shù)之助乎?”便差黃蓋先來江邊安排戰(zhàn)船,多裝軍器糧草,大船裝載戰(zhàn)馬,克Et興師。江中細作探知,來報劉表。表大驚,急聚文武將士商議。蒯良El:“不必憂慮??闪铧S祖部領(lǐng)江夏之兵為前驅(qū),主公率荊襄之眾為援。孫堅跨江涉湖而來,安能用武乎?”表然之,令黃祖設(shè)備,隨后便起大軍。    卻說孫堅有四子,皆吳夫人所生:長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權(quán),字仲謀;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吳夫人之妹,即為孫堅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堅又過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禮。堅有一弟,名靜,字幼臺。堅臨行,靜引諸予列拜于馬前而諫日:“今董卓專權(quán),天子懦弱,海內(nèi)大亂,各霸一方;江東方稍寧,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愿兄詳之。”堅日:“弟勿多言。吾將縱橫天下,有仇豈可不報!”長子孫策日:“如父親必欲往,兒愿隨行?!眻栽S之,遂與策登舟,殺奔樊城0。黃祖伏弓弩手于江邊,見船傍岸,亂箭俱發(fā)。堅令諸軍不可輕動,只伏于船中來往誘之;一連三日,船數(shù)十次傍岸。黃祖軍只顧放箭,箭已放盡。堅卻撥船上所得之箭,約十數(shù)萬。當日正值順風(fēng),堅令軍士一齊放箭。岸上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堅軍登岸,程普、黃蓋分兵兩路,直取黃祖營寨。背后韓當驅(qū)兵大進。三面夾攻,黃祖大敗,棄卻樊城,走人鄧城0。堅令黃蓋守住船只,親自統(tǒng)兵追襲。黃祖引軍出迎.布陣于野。堅列成陣勢,出馬于門旗之下。孫策也全副披掛,挺槍立馬于父側(cè)。黃祖引二將Ln馬:一個是江夏張虎.一個是襄陽陳生。黃祖揚鞭大罵:“江東鼠賊,安敢侵犯漢室宗親境界!”便令張虎搦戰(zhàn)。堅陣內(nèi)韓當出迎。兩騎相交,戰(zhàn)三十余合,陳生見張虎力怯,飛馬來助。孫策接見,按住手中槍,扯弓搭箭,正射中陳生面門,應(yīng)弦落馬。張虎見陳生墜地,吃了一驚,措手不及.被韓當一刀,削去半個腦袋。程普縱馬直來陣前捉黃祖。黃祖棄卻頭盔、戰(zhàn)馬,雜于步軍內(nèi)逃命。孫堅掩殺敗軍,直到漢水。,命黃蓋將船只進泊漢江。    黃祖聚敗軍,來見劉表,備言堅勢不可當。表慌請蒯良商議。良曰:“目今新敗,兵無戰(zhàn)心;只可深溝高壘,以避其鋒;卻潛令人求救于袁紹,此圍自可解也?!辈惕T唬骸白尤嶂?,直拙計也。兵臨城下,將至壕邊,  豈可束手待斃!某雖不才,愿請軍出城,以決一戰(zhàn)。”劉表許之。蔡瑁引軍萬余,出襄陽城外,于峴山布陣。孫堅將得勝之兵,長驅(qū)大進。蔡瑁出馬。堅曰:“此人是劉表后妻之兄也。誰與吾擒之?”程普挺鐵脊矛出馬,與蔡瑁交戰(zhàn)。不到數(shù)合,蔡瑁敗走。堅驅(qū)大軍,殺得尸橫遍野。蔡瑁逃人襄陽。蒯良言瑁不聽良策,以致大敗,按軍法當斬。劉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    卻說孫堅分兵四面,  圍住襄陽攻打。忽一日,狂風(fēng)驟起,將中軍“帥”字旗竿吹折。韓當日:“此非吉兆,可暫班師?!眻栽唬骸拔釋覒?zhàn)屢勝,取襄陽只在旦夕;  豈可因風(fēng)折旗桿,遽爾罷兵!”遂不聽韓當之言,攻城愈急。蒯良謂劉表曰:“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yīng)在孫堅。主公可速致書袁紹,求其相助。”劉表寫書,  問誰敢突圍而出。健將呂公,應(yīng)聲愿往。蒯良日:“汝既敢去,可聽吾計:與汝軍馬五百,多帶能射者沖出陣去,  即奔峴山。他必引軍來趕,  汝分一百人上山,尋石子準備;一百人執(zhí)弓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時,不可徑走;  可盤旋曲折,  引到埋伏之處,矢石俱發(fā)。若能取勝,放起連珠號炮,城中便出接應(yīng)。如無迫兵,不可放炮,趲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黃昏便可出城o”呂公領(lǐng)了計策,拴束軍馬。黃昏時分,  密開東門,  引兵出城。孫堅在帳中,忽聞喊聲,急上馬引三十余騎,  出營來看。軍士報說:“有一彪人馬殺將出來,望峴山而去。”堅不會諸將,  只引三十余騎趕來。呂公已于山林叢雜去處,  上下埋伏。堅馬快,單騎獨來,前軍不遠。堅大叫:  “休走!”呂公勒回馬來戰(zhàn)孫堅。交馬只一合,呂公便走,閃人山路去。堅隨后趕人,卻不見了呂公。堅方欲上山,忽然一聲鑼響,  山上石子亂下,林中亂箭齊發(fā)。堅體中石、箭,腦漿進流,人馬皆死于峴山之內(nèi);壽止三十七歲。    呂公截住三十騎,并皆殺盡,放起連珠號炮。城中黃祖、蒯越\蔡瑁分頭引兵殺出,  江東諸軍大亂。黃蓋聽得喊聲震天,  引水軍殺來,正迎著黃祖。戰(zhàn)不兩合,生擒黃祖。程普保著孫策,急待尋路,正遇呂公。程普縱馬向前,戰(zhàn)不到數(shù)合,一矛刺呂公于馬下。兩軍大戰(zhàn),殺到天明,各自收軍。劉表軍自人城。孫策回到漢水,方知父親被亂箭射死,尸首已被劉表軍士扛抬人城去了,放聲大哭。眾軍俱號泣。策曰:  “父尸在彼,  安得回鄉(xiāng)!”黃蓋曰:  “今活捉黃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講和,將黃祖去換主公尸首?!毖晕串?,軍吏桓階出曰:“某與劉表有舊,愿人城為使?!辈咴S之?;鸽A人城見劉表,具說其事。表曰:“文臺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貯在此??伤俜呕攸S祖,兩家各罷兵,再休侵犯o”桓階拜謝欲行,階下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令江東諸軍片甲不回。請先斬桓階,然而用計。”正是:追敵孫堅方殞命,求和桓階又遭殃。未知桓階性命如何,且扣下文分解。    ……

后記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故事從劉、關(guān)、張?zhí)覉@結(jié)義開始,以王溶平吳結(jié)束。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的社會統(tǒng)治集團的矛盾斗爭活動。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書中的描寫,為理解當時社會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提供了大量的生動的素材。全書結(jié)構(gòu)宏大、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長期以來,《三國演義》深受各階層讀者喜愛,成為我國歷史小說中的經(jīng)典之作。本次校點,在海天出版社1996年本的基礎(chǔ)上,參校諸本,并參酌史籍,擇善而從。均不出校記。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三國演義》, 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流傳極廣,影響很大,為人民所熟悉。 

編輯推薦

《三國演義》描寫的重點是封建社會內(nèi)部各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尖銳復(fù)雜的矛盾沖突。不但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也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作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三國演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