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自由理論

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劉偉  頁數:226  字數:245000  

內容概要

劉偉編著的《馬克思的自由理論》嘗試構建起一個解釋學的體系,通過這一體系來復原馬克思解答自由理論難題的邏輯的和歷史的過程。在系統(tǒng)的文本解讀的基礎上,本書運用概念邏輯梳理了馬克思自由理論的邏輯演進史和自我批判史,前者是“讀”文本的過程,后者是文本“說”的過程,二者之間是對話的過程。

作者簡介

劉偉,男,1976年生人,河北邯鄲人,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的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及經濟哲學,已發(fā)表相關專題論文多篇。

書籍目錄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自由及其現實性
三 自由的主體性問題
四 基本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解答自由難題:馬克思自由學說的理論地位
第一節(jié) 自由總論
一 自由是哲學的主題
二 何為自由
三 自由何以實現
第二節(jié) 歐洲自由思想簡史
一 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由觀念
二 資本主義自由精神
三 資本主義自由精神中的理論困境
第三節(jié) 康德、黑格爾對自由難題的闡釋和探索
一 康德對自由難題的闡發(fā)
二 黑格爾的歷史辯證法
三 黑格爾對自由難題的探索
第四節(jié) 馬克思對自由難題的解答
一 從自由個性到自由王國
二 認識自由的科學方法論
三 實現自由的現實途徑
第二章 自由概念的革命:馬克思自由理論的邏輯演進史
第一節(jié) 馬克思自由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jié) 馬克思自由概念的形成過程
一 作為道德原則的自由
二 作為理性本質的自由
三 作為人的本質的自由
四 包容歷史必然的自由
第三節(jié) 理解馬克思的自由概念
一 馬克思自由概念形成的邏輯進程
二 馬克思自由理論的邏輯完整性
第三章 確證自由的主體:馬克思自由理論的自我批判史
第一節(jié) 自由主體概念辨析
一 主體與自由主體
二 自由主體與歷史主體
第二節(jié) 自由主體從自在到自為的發(fā)展
一 可能意義上的自由主體
二 現實意義上的自由主體
三 自由主體生成的歷史必然性
第三節(jié) 馬克思確證自由主體的科學方法論
一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唯物論基礎
二 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現實條件
三 辯證法、歷史唯物論、自由理論的三位一體性
第四章 揭示自由的歷史必然:馬克思自由理論的現實基礎
第一節(jié) 資本主義的實質與現實
一 普遍的物化與異化
二 資本的自由性與剝削性
三 馬克思的異化概念
第二節(jié) 資本主義自由的產生及意義
一 資本主義在人類自由史中的特殊地位
二 資本主義自由形成史
第三節(jié) 資本主義自由的自我否定
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自我否定
二 剩余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
三 資本主義自由的自我否定性
第五章 指向自由王國:馬克思自由理論的理想境界
第一節(jié) “自由王國”思想的理論內涵
一 自由王國與上層建筑
二 自由王國與文化史
第二節(jié) “自由王國”思想與時代精神
一 世界經濟危機與自由王國
二 自由王國與文化革命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費爾巴哈哲學促使馬克思轉向到唯物主義的立場,費爾巴哈指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在本質上是自由的,馬克思以之為引導進而在他所逐漸積累起來的現實素材中去發(fā)現自由的真正根源。 馬克思從費爾巴哈那里拾取批判的武器,一開始就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給自己帶來最多疑問的黑格爾政治哲學。《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確立唯物主義立場的宣言書,他后來對此著作評價道:“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fā)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馬克思指出,黑格爾法哲學是當代現實水平上的德國歷史,因而,對它的批判就是對當代國家及其有關現實的批判。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分析實際的社會政治關系,以此揭示出黑格爾對觀念與現實之間關系的錯誤理解。黑格爾通過說明現實是觀念的展開,因此是理性的,來竭力調和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而馬克思已發(fā)現理想和現實在社會生活中的對立,他指出黑格爾的整個學說建立在與經驗現實不一致的主觀概念基礎之上。 黑格爾政治哲學的特征就是它對哲學與現實之間矛盾的調和性。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指出,絕對理念在法律、道德、社會和政治制度中將自身現實化。家庭教育教人以道德自律,而市民社會則組織經濟、職業(yè)和文化生活。作為社會最高級組織的國家是“具體自由的實現”,它把特定權利和普遍理性結合成為客觀精神發(fā)展的最后階段。馬克思對此批判道:“現實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為自己概念的兩個理想性的領域,分為家庭和市民社會……目的是要超出這兩個領域的理想性而成為自為的無限的精神?!瘪R克思指出黑格爾把理念變成了主體,而把家庭和市民社會對國家的現實關系變成了理念的內部活動,這是一種“頭足倒置”。 黑格爾用理性國家抹殺了作為主體的自由個體,他將普魯士國家看成是理性國家的實現。與黑格爾相對立,馬克思指出在普魯士君主制度中,人民只不過是政治制度的附屬物;而在民主政治中,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表達。馬克思對民主制作如是定義:“它是一切國家制度的實質,是作為國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會化了的人?!瘪R克思并沒有局限于以英法民主制度批判普魯士君主制度,他指出整個現代的政治國家制度都具有異化的性質。他說道:在現代,政治國家從市民社會生活中抽象出來,它“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現實性的人間存在相對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馬克思指出“真正的民主制”是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真正的民主制中,自由的社會化了的人類是政治過程的唯一主體,主體的唯一性保障了政治生活的統(tǒng)一性。在黑格爾看來,國家和市民社會處于分離的狀態(tài),君主制度和等級制度成為縫合國家和市民社會分離的必需。

編輯推薦

《馬克思的自由理論》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馬克思的自由理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大體還行,寫得有些拘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