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徐潛,欒傳大 編  頁數(shù):86  

前言

  尊重自然,強調人們應當正確地認識自然、保護自然,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作為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依歸。  中國古代儒家、道家等學派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一直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主張以“仁”待人,以“仁”待物,關于人與自然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比比皆是,如大禹治水,這些經(jīng)典故事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還被人們口耳傳誦,嘆悟不已?! ‰S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實反復證明了人類文明與人類環(huán)境的辯證關系。工業(yè)文明使人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了極大的利益,創(chuàng)造出了驚人的物質財富,但在物質文明發(fā)展的同時又常常是以犧牲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的。現(xiàn)如今我國處于工業(yè)文明向生態(tài)文明過渡階段,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即天、地、人的和諧,旨在樹立一種全新的文明觀?! ≡诖蟮沫h(huán)境下,人們不僅要遵循經(jīng)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還要遵循大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摒棄過去那種“人類在自然之上”“人類可以主宰自然”的觀念。繼承古代先賢,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的美德,從點滴做起,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留給子孫后代一個生態(tài)良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存環(huán)境。

內容概要

  《尊重自然》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精髓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人格修養(yǎng)。這是我們民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瑰寶,歷經(jīng)不同時代先輩們身體力行的匯聚,生生不息,深深烙印在炎黃子孫的心上,成為我們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 ≡谥腥A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良好的民族禮儀構成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人格修養(yǎng)的奠基石,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基本價值觀,像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立志修身、敬業(yè)報國、求真務實等。勤儉、廉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優(yōu)秀品格?!皻v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表明中華民族對勤儉與奢華鮮明的好惡態(tài)度。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終身保持廉潔、清正的節(jié)操,這就是廉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tǒng)美德。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xiàn)。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yǎng)對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是一套為新農(nóng)村文化建設編輯出版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修養(yǎng)文庫”,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對美德和人格修養(yǎng)的各個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動的闡釋?!  蹲鹬刈匀弧窞椤吨腥A傳統(tǒng)美德修養(yǎng)文庫》之《尊重自然》分冊。

書籍目錄

河神與海神的對話夏革漫話有無大小人生猶如白駒過隙保存失去失去保存殤子有壽彭祖為夭愚公立志能把山移塞翁失馬安知禍福見微知著防患未然林類和孔子說生死生死如一隨順自然莊子以天地為棺槨楊王孫求死后裸葬莊子與惠子的辯說厲與西施道通為一言談交際要看對象言論不分大小是非杞人憂慮天地崩毀抱甕老人返璞歸真孔子困厄不知變通老子楊朱講天人咸軺講天道運行順天德萬物自化鄭緩給父親托夢無己守真的至人倏忽為渾沌開竅圣人不由是非途

章節(jié)摘錄

  河神與海神的對話  秋天的大水按著時令到來,眾多的川水灌注于黃河。黃河水面寬闊,兩岸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盡薈萃于己身?! 『由耥樦飨驏|行游,來到北海之邊,向東望去,見不到海水的盡頭。于是河神改變了欣然自喜的面容,面對海神悵惘地慨嘆道:“俗語說:'聽到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呀!而且我聽說有人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高義,一開始我不相信,今天我也就是這樣淺薄的人呀!今天我見到你是這樣浩大而難以窮盡,才知我同你相比是多么渺小。我如果不是來到你的門前就危險了,我將長久被明曉大道的人恥笑?!薄 ”焙V裾f:“井中之蛙,不可以同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它們受到生活領域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以同它們談論冰雪,是因為它們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孤陋寡聞的人,不可以同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他們受到所受教養(yǎng)的束縛。今天你從兩岸中走出來,觀看到大海,才知道自己孤陋少聞,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比海面更大的了,千萬條川水歸向大海,不知何時停歇,而大海從來不曾盈溢;海底的漏口排泄海水,不知何時停止,而大海從來不曾空虛,無論是春天還是秋天都不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都不受影響。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江河的水流,大得不可能進行估量計算??墒俏覐膩頉]有因此而自滿,自以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從陰氣陽氣那里得到元氣,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像小石子和小樹存在于大山之中一樣。我正覺得自己顯得渺小,又怎么會自以為了不起呢?估量一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的樣子,不就像眾石間的孔穴存在于大澤之中嗎?估量一下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的情景,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糧倉之中嗎?號稱事物數(shù)量之大叫做萬物,人類只是萬物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出產(chǎn),車船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馬體嗎?五帝所繼承的,三王所爭奪的,有志之士所處心積慮的,全在于此。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仲尼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自以為了不起的緣由,不也就是像你先前自我稱美河水之大一樣嗎?”  河神說:“那么把天地看做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做是最小,可以嗎?”  北海之神說:“不可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來不局限于一隅。因而體積小并不看做就是小,體積大并不看做就是大,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長不感到厭倦,壽短也不企求延長,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無境的;明了事物有盈虛的差別,因而有所得不感到欣喜,有所失也不懊喪,這是因為知道得失的分際是沒有定規(guī)的;明了生死之間猶如坦途,因此生于世間不感到歡悅,死離世間也不感到悲哀,這是因為知道終和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人所懂得的知識,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多;他生存的時間,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由此看來,又怎么知道毫毛之末就可以斷定是最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地就可以看做是最大的境域呢?”  通過河神與北海之神的對話,說明事物都是相對的,大的并不是絕對的大,小的也不是絕對的小,壽天、生死、得失等等無不如此。事物客觀實際是如此,人們的認識也應如此。這是道家齊物的觀點?! ∠母锫捰袩o大小  成湯(商朝創(chuàng)始人)問大夫夏革:太古時候就有萬物嗎?”  夏革說:“假如太古時候沒有萬物,今天萬物是從哪里來的呢?我們所生活的今天,后人也會看做是古代,如果后人也說我們現(xiàn)在沒有萬物,可以嗎?”  成湯又問:“那么,上下、八方有窮盡嗎?”  夏革說:“從無方面說是沒有窮盡的,從有的方面說也是沒有窮盡的,我哪里說得清呢?無窮之外又有無窮,無盡之中又有無盡,因此我知道上下、八方無窮無盡。”  成湯又問:“四海之外還有什么嗎?”  夏革說:“拿我們所居住的地方來說,就是如此。我曾向東行到營州,問那里的人營州之東是哪里,那里的人回答說還是營州。我向西行到豳地,問那里的人豳地之西是哪里,那里的人回答說仍然是豳地。我因此知道四海之外同我們這里沒有什么不同。因此,大小相包容,是無窮盡的。包容萬物的天地,也就如同包容天地的太虛。天地包容萬物,是無窮的;太虛包容天地,也是無窮的。我怎能知道天地之外不會有比天地更大的太虛呢?”  成湯又問:“萬物有大小、長短、異同之別嗎?”  夏革說:“在距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的地方,有一條大壑,是無底深谷,名叫'歸墟'。八方九野及天河之水,沒有不流人歸墟的,可是歸墟中的水看不出有增減。其中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輿,一座叫員嶠,一座叫方壺,一座叫瀛洲,一座叫蓬萊。這些山的上下高度和四周范圍都達三萬里,山頂平坦的地方有九千里。山與山之間相距七萬里,卻互為鄰居。山上的樓臺都是用金玉建成,禽獸都是純白色,叢生的樹術如同玉石翡翠,樹上的花果都很有滋味,人吃了就不老不死。山上居住的都是仙人圣人之類,他們日夜在各山之間飛來飛去的,多得數(shù)不過來??墒俏遄龅牡撞慷紱]有根,常隨著水勢上下動蕩。沒有一刻穩(wěn)定的時候。仙人圣人們感到很苦惱,就把這事奏明上帝。上帝擔心五座山流往四極,從而失去仙圣們居住的場所,就命天神禺疆派了十五只巨龜,用頭托住五座山。十五只巨龜分成三班,輪番更替,六萬年更替一次。龍伯之國有高大無比的人,邁開兩腳沒走幾步就到了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下了一只釣鉤就釣起了六只巨龜,把六只巨龜一塊背了起來回到龍伯之國,把巨龜?shù)谋硽坪笥脕碚疾?。于是,岱輿和員嶠二山無巨龜托載,飄流到北極,沉沒到大海中,仙圣因此而流散的成萬上億。上帝大怒,漸漸削減龍伯國的土地,使之狹小;漸漸縮短龍伯之國人民的身材,使之矮小。至伏羲、神農(nóng)時代,這個國度的人們還有數(shù)十丈高呢。  ……

編輯推薦

  《尊重自然》強調人們應當正確地認識自然、保護自然,以尊重自然規(guī)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作為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依歸。   中國古代儒家、道家等學派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一直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主張以“仁”待人,以“仁”待物,關于人與自然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比比皆是?!蹲鹬刈匀弧窞椤爸腥A傳統(tǒng)美德修養(yǎng)文庫”之一,收錄了一些中國古代經(jīng)典的關于人與自然的故事。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尊重自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