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

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金祥榮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03出版)  作者:金祥榮 編  頁數:30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國際經濟學:前沿理論和發(fā)展方向》基本涉及上述國際貿易基礎理論的脈絡,關注新制度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等新興學科在貿易領域的研究動向;關注一些新興的國際貿易保護政策及其理論和實證研究動向;關注國際貿易、FDI中的技術溢出、知識產權保護等理論和經驗研究的動向。

書籍目錄

第1章 國際貿易理論的制度與微觀基礎1.1 引言1.2 非正式合約實施制度與國際貿易1.3 正式合約實施制度與國際貿易1.4 合約實施、產權與國際貿易1.5 合約實施制度質量與比較優(yōu)勢的經驗研究1.6 小結參考文獻第2章 國際貿易理論視野中的企業(yè)組織2.1 引言2.2 早期的研究:分立與融合2.3 跨國公司被納入國際貿易理論一般均衡分析2.4 企業(yè)組織的效率邊界: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新進展2.5 小結參考文獻第3章 國際貿易、FDI與技術溢出3.1 引言3.2 貿易與技術溢出3.3 FDI與技術溢出3.4 貿易、FDI與技術溢3.5 針對中國的研究3.6 小結參考文獻第4章 貿易與環(huán)境的相互聯系與作用4.1 貿易與環(huán)境:研究的基本脈絡4.2 自由貿易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4.3 南北貿易模型在貿易與環(huán)境研究中的運用4.4 貿易與環(huán)境的實證研究綜述4.5 小結參考文獻第5章 綠色貿易措施的政治經濟學分析5.1 引言5.2 綠色貿易措施慨述5.3 產生綠色貿易措施的經濟根源5.4 綠色貿易措施塒貿易的影響分析5.5 最優(yōu)綠色貿易措施的性質5.6 形成綠色貿易措施的政治經濟學分析5.7 小結參考義獻第6章 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理論研究6.1 引言6.2 同際經濟一體化理論的體系構成6.3 國際產品巾場一體化理論6.4 要素市場一體化理論6.5 政策一體化理論6.6 完全的經濟一體化理論6.7 經濟一體化理論進一步研究的方向6.8 小結參考文獻第7章 R&D、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7.1 引言7.2 R&D與經濟增長7.3 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7.4 針對中國的研究7.5 小結參考文獻第8章 WTO框架下保障措施的政治經濟學分析8.1 引言8.2 保障措施的經濟性質與理論分析框架8.3 扭曲理論的應用8.4 不完全競爭角度的貿易解釋8.5 新政治經濟學視角的考察8.6 實施保障措施的有效性與實證研究8.7 小結參考文獻第9章 關稅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9.1 引言9.2 有關關稅貿易功能的幾個爭議9.3 關稅理論的拓展性研究9.4 關稅內生化理論與關稅博弈的政治經濟學分析9.5 小結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國際貿易理論的制度與微觀基礎1.1 引言國際貿易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fā)展意義重大,對于正處于制度變遷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如何為對外貿易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國際貿易理論隨經濟學和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而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其研究的核心問題始終是兩個:一是貿易模式(TradePattern)如何決定;二是貿易流量(TradeVolume)的問題。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主要考慮技術、要素稟賦結構對比較優(yōu)勢和產業(yè)間貿易模式形成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發(fā)展的新貿易理論突破了古典貿易理論規(guī)模報酬遞減和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把規(guī)模報酬遞增和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引入貿易理論,解釋了戰(zhàn)后的產業(yè)內貿易現象,從而使得產業(yè)組織與國際貿易相結合的研究蔚然成風上述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隱含假設是完全信息,在該假設下只要存在技術的差異(李嘉圖-托倫斯模型);或者在技術相同而要素稟賦結構不同的情況下(H-O模型);或者是有規(guī)模經濟存在產品差異(基于壟斷競爭假設的一系列新貿易理論模型)情況下,國際貿易就會自動實現,但實際上這些僅構成了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這些貿易理論缺乏一個更加明確的微觀機制,也忽視了與國內交易相比,跨國交易更容易受到機會主義的十擾的事實。Rodrik(2000)認為,跨邊界的貿易存在很多其他交易成本,而“其巾最明顯的就是合約實施問題國家的主權就和合約實施糾葛在一起,使得國際交易受困于頻增的機會主義行為的風險”。Anderson和Wincoop(2003)對貿易成本所作的綜述中,強調簽約成本和不安全障礙是引起跨國貿易邊界障礙的五大原因之一。那么如何避免國際貿易中的機會主義行為,解決關系專用性投資帶來的套牢問題呢?這正是本綜述所關注的。通常有兩類方法來解決此問題:(1)引入合約實施制度。國際貿易的合約實施制度有以下兩類:一是非正式合約實施機制(informalcontractenforcementinstitutions,ICEI),它涉及的是自我實施的合約;二是正式合約實施機制,它涉及由第三方實施的合約。(2)通過產權的方法,如縱向一體化,當然這種方法本質上是把市場第三方實施的不完全合約轉化為組織內部的自我實施或第三方實施的不完全合約,只是實施成本和利益分配存在區(qū)別綜觀近現代國際貿易史,合約實施制度(正式和非正式合約實施制度)與貿易量的大小或貿易繁榮程度關系重大(North,1990;Grief,1992,1993,1994)。另外國際貿易也和組織問題緊密地聯系,因為越來越多的貿易是發(fā)生在跨國公司內部,而不是發(fā)生在市場交易中。本綜述主要目的是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對與合約實施制度、組織和國際貿易相互關系有關的文獻進行梳理,主要涉及以下問題:一是在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風險存在條件下,什么樣的合約實施制度保證了國際貿易的開展,而這些制度(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如何影響國際貿易締約效率、貿易模式和流量。二是產權和合約實施制度如何影響跨國生產組織的邊界和貿易模式(市場內企業(yè)之間還是企業(yè)內部的交易模式)。三是合約實施制度質量如何影響一國的比較優(yōu)勢1.2非正式合約實施制度與國際貿易在現代正式合同實施法律形成以前,人類社會就形成了各種非正式實施制度(集體懲罰、聲譽、習俗)來對付交易中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得承諾得到履行,資源得到更大范圍的有效配置,交易利益得以實現。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支——歷史比較制度分析(HistoricalComparativeInstitutionalAnalysis)對于ICEI對貿易的作用作了深入的研究。Grief(1997)調查發(fā)現,非正式合約實施制度不儀儀在前現代社會,即便是在近代、現代,發(fā)達和不發(fā)達經濟巾都有所反映,作為對“增進效益的機會的反映而自發(fā)出現,但它們是經濟、文化、社會和政治進程的產物”。ICEI的基本的理論框架是采用了無限重復博弈分析工具,因為“當合約需要不斷重復時,一種聲譽機制就能在注重私利的個人之間形成了一個非正式合約實施的基礎”(Grief,2003),因此它是一種自我實施(selfenforced)的機制。聲譽制度被看作交易者重復博弈的子博弈精練均衡,這意味著,在自己行動和他人行動可能的反饋機制的推理能力上,每個交易者都賦予一種理性一致的形式,這種理論框架有助于理解制度是如何出現的。這些制度的產生,可以克服信息問題,減少交易中的機會行為,從而方便遠途貿易Greif(1992)研究了在商業(yè)革命(11-14世紀)時期制度的作用,他認為正是由于商業(yè)革命所帶來制度變遷才使得馬格里布(Maghrib)和歐洲地區(qū)長距離貿易得以復興,而不是技術進步或要素稟賦等條件導致新貿易獲利出現所帶來的結果。這實際上印證了North(1981,1990)一貫強調的觀點。在商業(yè)革命時期,海外代理商的出現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市場擴張和市場整合,那么當時是如何控制代理商可能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呢?Grief(1989,1993a,1994)對11世紀地中海地區(qū)穆斯林地區(qū)支配的馬格里布貿易商的制度進行考察,發(fā)現支配馬格里布貿易商之間的代理關系是基于多邊聲譽機制的非匿名代理制度——“聯盟”(Coalition),他們相互之間建立代理關系,并聯合對欺騙了聯盟成員的代理商進行集體懲罰。而熱那亞人采用交流和實施的正式機制,依靠雙邊懲罰的個人組織。如Grief所指出的那樣,不同組織的作用導致兩個社會演化的顯著差異。前者創(chuàng)造了一種協調裝置,通過節(jié)約協商成本以提高效率,允許有彈性的水平型的代理關系,即馬格里布商人只會雇傭馬格里布商人作為他的代理人,并得到低的均衡誠實工資。相反,后者發(fā)展了基于垂直結構和正式實施制度的社會組織,盡管在短期中不太有效率(因為更高的誠實工資),但是能夠在長期中獲得效率,并能培育創(chuàng)新。而Milgrom等(1990)認為,12世紀至13世紀香巴尼博覽會(ChampagneFairs)跨越時間合約的實施,主要是依靠“合法的貿易商制度”,其巾,法庭增補了一個多邊聲譽機制,法庭能通過控制具有適當激勵作用的信息來激發(fā)一種多邊聲譽機制。這樣,盡管沒有可跨區(qū)域行使司法權的法律制度,但是非正式合約實施制度促進了跨區(qū)域的交易在近代和現代貿易非正式合約實施制度中依然是很常見的。盡管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在1830-1846年之間,沒有正式的法律制度的運作,但是當地商人中出現了復雜的貿易結構。歷史材料表明,在中間商貿易中代理人的誠實歸因于私人秩序制度、聯盟的運作(Clay,1997)。Rauch(2001)關于社會網絡的綜述中強調了國際貿易中商業(yè)和社會網絡通過緩解合約實施問題和提供貿易機會信息而促進了貿易的發(fā)展。Rauch和Trindade(2002)也從網絡的角度來闡述簽約和實施成本,網絡通過懲罰提供了另一類實施,從而替代了正式的合約實施。他們發(fā)現華人的網絡對雙邊貿易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差異產品影響更大對于國際貿易中信任、聲譽機制的研究中,Araujo和Ornelas(2005)首次發(fā)展了兩個國家的不完全信息動態(tài)模型,研究正式合約實施制度與聲譽這種非正式合約實施制度之間的關系。他們考慮的是生產者把產品賣給國外銷售者的簡單簽約情況:假定國外銷售者分成兩類,一類是短視的(myopic),另一類是有耐性的(patient),前者所占的比重或概率是θ。有耐性的銷售者一定是采取遵守合約的策略,而短視類型的銷售者是否采取違約的策略,取決于他當期通過賄賂律師避免違約懲罰所獲得的期望收益和不違約時的期望收益的比較,而不考慮未來收益貼現問題。國外市場合約實施的強度取決于銷售商向律師行賄不成功的概率λ,λ越大說明合約實施力度就越大。只要當初始的θ大于某個值時,使得出口商的預期利潤為正時,交易就會發(fā)生。當銷售商履約時,由于出口商不能觀察銷售商的類型,他只能對銷售商屬于短視類型的比率作貝葉斯調整,如果前一次銷售商沒有違約,那么在做下一次貿易前,出口商會通過貝葉斯方法下調θ,當遵守合約的次數不斷增加時,θ就會趨向于零。但是只要對方出現違約,出口商就會認為銷售商的類型是短視的。只要銷售者不違約,那么出口者就會越來越相信對方是有耐性的類型,或者說形成了銷售者是有耐性的聲譽。模型表明出口量的大小是隨θ減小而增加,由于θ隨貝葉斯調整而不斷下降,所以出口規(guī)模將南小變大,這種交易量隨時間的變化而增大的過程符合許多經驗研究他們的研究認為,弱的國際合約實施阻礙了國際貿易,但是也有助于聲譽的形成,這一間接機制緩解了弱的合約實施對貿易的負面影響。因為聲譽的建立需要時間,所以當合約較好實施時,國際貿易量和獲得的聲譽水平相關度低,說明聲譽和充分合約實施是一種不完全的相互替代。更加嚴格的合約實施總是在短期中導致貿易伙伴之間更多的貿易,而它的長期影響依賴于它如何影響聲譽的建立過程。在長期中,如果銷售商足夠有耐性的話,那么聲譽機制只在伙伴關系層面上是完全相互替代的;但是聲譽機制和合約實施機制在市場層面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為如果沒有合約實施,那么那些短視的銷售商就沒有遵守合約的動力通過放緩聲譽建立的過程,他們的研究表明正式合約實施制度改進對已有貿易關系的影響很小,短期的影響是正的,但是未來的影響是否為正取決于該經濟體是否已具有最低水平的合約實施機制。否則,經濟可能面臨所渭的“制度陷阱”,只有當未來的合約實施更加嚴厲,才能克服這種陷阱。而入對已存在合作關系的貿易凈流量影響取決于初始的合約實施,初始的合約實施力度越大,那么越是從緊的合約越會增加未來的貿易。這意味著存在合約實施的“報酬遞增”:當期的水平越高,那么制度改善對貿易流的影響就越大。Araujo和Ornelas(2005)的模型預測是與Johnson等(2002)一致的:長期中,聲譽已經很鞏固,所以正式合約實施機制是沒有意義的;相反,在短期情況中,由于不能確定分銷商的類型,所以短期內更加嚴厲的合約實施會有正的影響另外,DenButter和Mosch(2003)對信任和貿易的關系作了經驗研究,認為兩種信任都能夠降低貿易雙方的交易成本而促進貿易。他們的經驗研究表明,信任程度越高,那么貿易量就越大,所以“貿易消失”現象可以歸結由于文化差異、產品質量的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信任缺乏。他們用重力方程對25個國家作了估計,結果顯示,正式和非正式信任都能解釋雙邊的貿易量??挛鋭偂⑹仿w(2000)也強調了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現實的國際交易處于一種復雜的自發(fā)秩序之中甚至經常沒有成文契約,而僅僅依靠一個特殊專業(yè)圈子內非正式制度的信任和不依賴任何政府支持的強制執(zhí)行制度”,從而試圖解釋為什么跨國貿易和要素流動存在額外交易成本情況下,還會出現國際貿易以相當于世界生產增速的兩倍持續(xù)增長在轉軌國家,制度的變遷會帶來嚴重的合約實施問題,那么這些國家又是如何保證在制度變遷過程巾最大限度地保證貿易合約得到實施呢?Schuler(2002)驗證了在共產主義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市場制度特別是合約實施的重要性,他拓展了Blanchard和Kremer(1997)生產和供給關系的模型,并把它放到一個開放經濟的一般均衡模型中。社會主義轉軌過程中,復雜產品遭受套牢問題,資源轉移到那些能夠自我實施協議的生產中。計量檢驗發(fā)現,這種重新配置反映在國際貿易變化的商品構成上,統(tǒng)計支持了Kremer的觀點,即合約實施制度的缺乏可以解釋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總產出的下降。另外,Marin和Schnitzer(2002)研究了罔際貿易中的合約實施問題和前共產主義國內企業(yè)交易的合約實施問題,和通常的觀點不同,他們認為互換貿易(countertrade)和易貨貿易的出現并不是由外匯短缺、出口促進和市場扭曲、技術轉移造成的。而把它看成是貿易信用的抵押,以彌補通常的不支付信用被動問題,烏克蘭的數據很好地驗證了他們的模型假設如果說非正式合約實施制度主要是一種自我實施機制,那么正式合約實施制度通常是由中立的第三方實施,當然這兩種機制是相互聯系的。而且在人類經濟發(fā)展史隨市場交易規(guī)模的變化,交易所依賴的主要實施機制也在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同樣適合于國際貿易1.3正式合約實施制度與國際貿易通常認為國際貿易比同內貿易的市場交易成本更高,這種交易成本并不僅僅包括外生的交易成本(運輸成本),還涉及制度差異造成的內生性簽約成本,因此“即便是沒有語言和交通的障礙,但是貿易量或一體化程度仍然比模型預測的要低得多”(Rodrik,2000)。隨著貿易和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許多正式制度的供給成為可能,有關的正式制度和機構包括各種國際商業(yè)仲裁機構、信用證制度、國際民事法庭等。國際商業(yè)仲裁提供了爭端的私人解決途徑,而信用證使得交易方能夠把商業(yè)信用風險轉嫁給發(fā)證行,并允許買方在驗貨以后再付款。諾斯(1994:161)強調了正式制度的發(fā)展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標準度量衡以及計量單位、交易手段、公證員、領事、商事、法院以及通過外圍王儲來保護國外飛地以獲取收益等等,所有這些方面的發(fā)展以及這些組織、制度與手段,使得交易和從事長距離貿易成為可能。自愿的和半強制性的組織的組合,以及那些能有效地驅逐違約商人的組織使得長距離貿易得以發(fā)生?!盉erkowitz,Moenlus和Pistor(2006)認為,正式制度(法院、征稅機構和官僚機構)實施合約并保護產權,能為出口商和進口商提供恰當的保證,從而培育互惠貿易。他們還認為,“進出口商協商的合約包括信用證、互換貿易協議和預付款,它們在國際貿易中廣泛而有效地得到應用,以抵消得不到付款的風險。然而,相似的合約不太有效率,并不被廣泛用來抵消進口商風險,因此,進口商主要依靠正式制度,例如法院和仲裁機構來尋求補償。

編輯推薦

《國際經濟學:前沿理論和發(fā)展方向》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國際經濟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快遞速度比較快,至于書怎么樣就不清楚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