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陳國恩 頁數:392 字數:303000
內容概要
《珞珈語言文學學術叢書:學科觀念與文學史建構》是新世紀語境下探討現(xiàn)代文學學科觀念與文學史重構問題的一部力作。舉凡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起點,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和現(xiàn)代舊體詩詞的入史,“民國文學史”、“漢語新文學史”概念的功能意義,海外華文文學的基本問題及研究模式,當前文學批評中的批評家角色和批評功能,純文學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文學經典的意義變遷與中國形象問題等,皆為當前學術研究中的熱點,既具前沿性,又有理論價值。作者在精細分析中展示了敏銳的眼光和嚴謹的態(tài)度,諸如華文文學不能進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等觀點是海內外首度提出,得到學術界充分肯定。書中各篇文章先后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學術月刊》、《江漢論壇》等重要刊物及高校學報上發(fā)表,或被《新華文摘》作為封面推薦文章全文轉載,影響廣泛,文采卓然,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陳國恩(1956—),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聞一多研究會會長。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出版著作《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等10余部,主編教材《中國現(xiàn)代文學》等4種,發(fā)表論文200余篇,合作主編博士原創(chuàng)學術論叢19種、聞一多學術會議論文集4種、《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2種、蘇雪林學術會議論文集1種。已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個和教育部項目1個。省部級項目4個。多次獲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政府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優(yōu)秀圖書獎和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2006年獲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目前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魯迅與二十世紀中國研究”,主持國家精品課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建設。
書籍目錄
第一輯 學科觀念與文學史編寫
關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起點問題的對話
少數民族文學怎樣“入史”?
民國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
“漢語新文學”的功能優(yōu)勢及研究方法
能夠寫出一部什么樣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
學科調整期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教材編寫問題
再談現(xiàn)代舊體詩詞慎入現(xiàn)代文學史的問題
第二輯 華文文學學科及研究模式
3W:華文文學的學科基礎問題
海外華文文學不能進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
從“傳播”到“交流”: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模式的選擇
香港電影的后現(xiàn)代性流變
澳門新移民文學的語境及發(fā)展前景
第三輯 批評觀念與批評家角色
文學批評的狀態(tài)和批評家的角色
純文學究竟是什么?
尋根文學的尋根之失
新保守主義與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現(xiàn)代性問題
40年代左翼期刊譯介俄蘇文學文論的流派特色
掙扎在欲望與救贖之間——論西方人性觀的演變
第四輯 文學經典與中國形象
魯迅的經典意義與中國形象問題
倫理革命的困境和傳統(tǒng)文化的綿延:從《傷逝》
到《寒夜》
經典闡釋與當前中學魯迅作品教學
京派文學的時代性與超越性
聞一多的信仰者心理
論《原野》戲劇音響的多重功能
知青作家的草原小說與內蒙古地域文化
第五輯 珞珈學苑之風景線
陸耀東教授的學術道路和治學風格
易竹賢先生的魯迅研究與胡適研究
龍泉明教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研討課的設計及實踐
近年來武漢大學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
武漢大學魯迅教學和研究的世紀回顧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如黃摩西與梁啟超大唱反調,說過去把小說看得太輕——“言不齒于縉紳,名不列于四部”,現(xiàn)在則把小說看得太重——“出一小說,必自尸國民進化之功;評一小說,必大倡謠俗改良之旨”。他認為小說雖有“即物窮理之助”,但其作用不及“哲學、??茣?,雖“固足收振恥立懦之效”,可效果也比不上“法律、經訓原文”。小說只是“文學之傾于美的方面之一種”,“屬于審美之情操,尚不暇求真際而擇法語也”。如果“一秉立誠明善之宗旨,則不過一無價值之講義、不規(guī)則之格言而已。恐閱者不免如聽古樂,即作者亦未能歌舞其筆墨也”。周作人也在《論文章之意義暨其使命及中國近時論文之失》中使用“純文章”一詞與“雜文章”對舉,以強調文學的獨立性。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中西,純文學的概念都是在與對立面的關系中獲得其規(guī)定意義的:“純”是相對于“不純”而言,正因為存在著“不純”的文學,即文學承擔了過多的不應由文學承擔的使命、責任和功能,造成了對文學審美內質的傷害,所以才要提倡“純”的文學,使文學回到非功利的、純粹審美的本體上去。但問題一旦回到了純文學的本體上,即追問純文學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學,要求明確純文學的內涵和邊界的時候,情況就變得復雜了。在康德那里,他是通過多重的區(qū)分才建立起純粹藝術的標準的。他先把藝術與自然、科學和手藝區(qū)別開來,再把機械性的藝術與真正的審美的藝術區(qū)別開來??墒羌词故钦嬲膶徝赖乃囆g,他也設置了一個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從而為審美的目的性留下了余地,也為后來者強調美的泛功利性提供了依據。尼采就在康德的基礎上,側重于強調藝術是權力意志的直接表達,其實是不贊同康德的非功利性的美學思想。尼采認為,康德的無功利這個概念模糊了藝術和美的邊界,它將藝術引向一種無生命的世界,而真正的藝術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結合體,不僅不應是無功利的、絕對狂歡的,相反,它應該由權力意志提供協(xié)調感性和理性的基礎,在引起生理和心理上陶醉感的同時,表現(xiàn)出強健的生命力來。 問題的困難之處在于,文學是人學,是與人的存在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人的存在是一種綜合性的存在,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既是詩意的棲居,也是政治、經濟、倫理的實踐。文學要綜合性地反映或表現(xiàn)人的存在,就必然要涉及人的存在的上述眾多方面,不可能僅限于詩意棲居的一維。其實即使是詩意的棲居,它也要通過人的其他存在方式表現(xiàn)出來,如在面對現(xiàn)實的危難或困境時對理想甚至天國的公平和正義的想象,在反抗絕望的斗爭中對于個體精神力量的充分自信甚而準備好為崇高的目標而獻身,在無奈的時候轉換人生態(tài)度,或以寄情山水回避矛盾,取得心理上的補償,或恣意放浪以宣泄負面的情感,減輕內心的壓力,這些如果反映在文學中,都必然要涉及非詩意棲居的內容。審美之所以難以做到徹底的非功利,原因就在于它是與人的存在有關的,它是為人的,而人的存在意義在相當多的時候要通過審美以外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而審美的判斷難以徹底拒絕這些非審美的內容,難以完全做到徹底的無目的性:如果真的做到了徹底的無目的性,它對人也就失去了意義。
編輯推薦
《學科觀念與文學史建構》作者在精細分析中展示了敏銳的眼光和嚴謹的態(tài)度,諸如華文文學不能進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等觀點是海內外首度提出,得到學術界充分肯定。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