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2 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徐梵澄 頁數(shù):共16卷 字數(shù):65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徐梵澄早年追隨魯迅,是魯迅最寵愛的弟子,徐梵澄不僅通曉國學,并精通梵、拉丁、古希臘等9種語言,在中西哲學、宗教、文藝、詩歌每一領(lǐng)域都做過深入研究,是位集中、印、西學于一身的哲人、學術(shù)大師、翻譯家。留德期間,受魯迅的囑托翻譯尼采的著作,被稱作國內(nèi)翻譯尼采貢獻最突出的翻譯家,更是國內(nèi)翻譯印度古典、經(jīng)典的集大成者。 徐梵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士人,徐梵澄至少有五大學術(shù)貢獻:以精神哲學的思路重新闡釋中國古典思想,如《老子臆解》被很多知識分子稱道,用英文著述并翻譯中國古代學術(shù)菁華,是中國第一位重點翻譯尼采的翻譯家;他系統(tǒng)地翻譯印度古代經(jīng)典并全面地介紹了印度現(xiàn)代“圣哲”室利阿羅頻多的思想。 徐梵澄曾說,“鍥而不舍,如數(shù)十年來所治之精神哲學”。孫波表示,徐梵澄由翻譯尼采到介紹室利阿羅頻多,又從研究翻譯印度古代文明的寶典回歸于闡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他的精神軌跡延續(xù)了魯迅的“立人”、“改造國民性”的文化理想。 《徐梵澄文集》收錄了徐梵澄早年翻譯的尼采作品《蘇魯支語錄》、《尼采自傳》等,他翻譯并重新修訂過的《薄伽梵歌》、《五十奧義書》等關(guān)于古印度文明的經(jīng)典,以及他寫的闡發(fā)中國哲學的《老子臆解》、《陸王學述》等著述。文集還首次出版了他的五部英文著作,《小學菁華》、《孔學古微》、《易大傳———新儒家入門》等,當年他翻譯的初衷是向西方介紹“孔學、小學及中土所傳唯識之學”。 文集中還收錄了徐梵澄翻譯的大量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創(chuàng)辦人圣哲室利阿羅頻多的著作,其中《神圣人生論》被印度視作現(xiàn)代惟一經(jīng)典,還包括《瑜伽論》等4部。另外還有《母親的話》共四輯,包括當時在印度室利阿羅頻多學院擔任院長、被徐梵澄稱為“神圣母親”的密那的言論,甘地曾經(jīng)贊曰:“此滴滴甘露也!” 此外,文集中還包括了徐梵澄首次面世的自訂古體詩集《蓬屋詩存》,系統(tǒng)收集了大量集中反映他思想精神的片段,以及關(guān)于佛、老、莊的文章,如《蓬屋說詩》、《希臘古典重溫》等。
作者簡介
徐梵澄(1909—2000)原名琥,譜名詩荃,字季海,湖南長沙人。徐梵澄不僅通曉國學各脈,且能用英、法、德、梵、日、拉丁、古希臘、印地等語言進行研究,在中西哲學、宗教、文藝、詩歌每一領(lǐng)域都涉獵頗深,是位集中、印、西學于一身的哲人、學術(shù)大師、翻譯家。徐梵澄早年
書籍目錄
徐梵澄文集 卷1 南海新光 附:阿羅頻多事略 阿羅頻多修道院概況 玄理參同 韋陀教神壇與大乘菩薩道概觀 《唯識二十論》鉤覺 關(guān)于毗沙門天王等事 老子臆解 道經(jīng) 德經(jīng) 《周易》西行 “超人”論衍 專史·新研·極成 陸王學術(shù) 一 小引 二 定名 三 精神哲學的建立 四 為何與如何 五 朱、陸并尊 六 陸學非禪 七 論學之詩 八 所立卓爾 九 非禪之悟 十 姚江之成學 十一 居夷處困 十二 儒將事功 十三 先知與徹悟 十四 知行合一 十五 教言摘錄 十六 王、湛新學 十七 王、羅論學 十八 陸、王被攻擊 十九 戴東原攻擊程、朱,牽連陸、王 梵文研究在歐西 神名釋徐梵澄文集 卷2 Plates Introductio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ppendix徐梵澄文集 卷3 孔學古微 周子通書 肇論 唯識菁華 易大傳——新儒家入門徐梵澄文集 卷4……徐梵澄文集 卷5徐梵澄文集 卷6徐梵澄文集 卷7徐梵澄文集 卷8徐梵澄文集 卷9徐梵澄文集 卷10徐梵澄文集 卷11徐梵澄文集 卷12徐梵澄文集 卷13徐梵澄文集 卷14徐梵澄文集 卷15徐梵澄文集 卷16
章節(jié)摘錄
“結(jié)合”略同于《大易》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這是“學”或“明”,在印度最為普遍,然其中邪說謬見亦多。正如熱帶森林,佳卉良材固多,而毒草惡木時有。要廓清邪說,指出正途;這些文字,讀者可能欣賞,然于印度文化背景稍已明了的人,始更能欽重。用的是英語,容易泛泛看過,若細究其中義理而尋繹其由來,乃知其博大高深。這誠如蘇迷廬山頂洪聲發(fā)聲,沉雄飛越,一聲一聲扣著世界眾生內(nèi)心深處,要儆醒而又儆醒,知覺而又知覺,走神圣的正途。要誠,要信,要皈依,要起企慕而力爭上游,要靜,要敬,要愛,要努力為神圣事業(yè),要發(fā)現(xiàn)性靈,發(fā)現(xiàn)“自我”,要證會“超心思”,要將 自己全般轉(zhuǎn)化……?! ≈鍪俏淖终Z言的功績,足以信今而傳后,然二氏之所以弘道者,不止于此,因為這是精神實踐之學,似虛而實實,義解固然要明通,然所重在實修實證。宋儒也常講“變化氣質(zhì)”,是實際在身、心、性、命上講求,要改變過低等自性。然宋明的理學家,雖多講心,多講修為之方,很少發(fā)露其所臻至之目的地。佛學又將菩薩分為十地,仍然在心思名相中劃分等級。“臻圣境”不是一淺語,未易為凡俗所窺。若自己未臻至而加以揣摹描畫,亦不異于“貧子說金”,夸他人的富有,所言其為重金屬為黃色等,固然也說的是,然與已毫不相干。許多宗教里的辯士,多不免此訾病。然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凡人時時刻刻走超上一途,必將其低等性格改變過;這便不是容易事。按之于實際,則需要長時期的修為。由發(fā)現(xiàn)性靈而達到“超心思”,說是容易的路,然發(fā)現(xiàn)性靈在凡夫又豈是容易事呢?東西方不少人曾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性靈,然多少人能將自己完全結(jié)集在性靈上呢?多是一瞥見,一證悟,隨后又過去了,氣質(zhì)依然未改。例如,已有證悟和修為的人,稍遭拂逆便勃然大怒,佛家俗語謂之“火燒功德林”。這是未曾將本性完全改變之過?! ∧敲矗逓?,有這么一座“阿施藍”在。這是神圣母親一手所創(chuàng)。她到東方來,看到當時的情形,以為“阿施藍”的范圍當不止此,便參以西方的理想,處處立下遠大的規(guī)模而聽其自加發(fā)展。果然,時局一天一天變化,精神尋求者,一日一日增多起來,便聚集于此,依她的指導(dǎo)而修為下去。成了今日這座“修道院”。 然論其事功又不止此。——室利阿羅頻多與神圣母親,皆以其瑜伽力量,在世界上轉(zhuǎn)移許多事。例如:診病便是一端。許多諸醫(yī)束手的病人,往往來求其精神治療,果然痊愈。其救苦不止是心情之苦,如憂愁,哀傷,悲慟……等,亦且是肉體上之苦,疾病。“不得……和合湯藥咒術(shù)占卜……”似乎是佛家所戒,理學家或不能為或不肯為或不屑為,在中國只有道家常為。印度江湖上許多瑜伽師有些也能治病,但難遇;不幸,則誤人不淺。然若干年來,印度社會中人,若有遭遇了極大的苦惱,或心病或身病,沒有辦法了,便叫:到神圣母親那里去!到室利阿羅頻多那里去!到璋地舍里去! 即診病一端已是如此,其他的社會活動呢?怎樣將其精神力量,挽救一場戰(zhàn)爭,或佐助對于人類前途較有裨益的一方,……這類事,在凡人為不可思議,而謠言亦多,非第三人所敢議了。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