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彭兆榮,李春霞 頁數(shù):18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里說的走廊,是指文化地理上的空間類型,也可說是連接于不同文化間的特殊通道。 人類是行走者,自生到死,難以停息。個體的行走,意味著日常的基本運動;種群的行走,則體現(xiàn)為有選擇的空間遷移。其中既限于一定的界限又循著特有的路徑。古往今來,人這一物種逐漸廣布于世界各地,并因各自的血緣紐帶形成彼此相分的群團。通常情況下,人們只要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便不再費力地四處奔走,而是穩(wěn)定于各自生息的特定范圍。偶爾,再越過界限來往于相互之間:尋求交流,擴展視野,或探險或商貿,或征戰(zhàn)或和親……久而久之,那些逐漸穩(wěn)固并能促使彼此溝通的路徑,便形成了世人公認的跨區(qū)走廊。 在游獵時代,行走意味著食物的捕獲與“逐水草而居”。那時,天當被地當床,四方流動,來去自由——居無定所,也就未出現(xiàn)明顯的走廊。進入定居農業(yè),人們逐漸捆綁于土地,開始分為明晰的聚落。但在往昔漫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jié)奏里,雖然日常的空間縮小了,個體和部族的生活也還有村野的循環(huán)及婚嫁的流動,有“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自在半徑,以及人心敬畏、不輕易觸動的自然圣地。只是隨著樓房林立的都市和幾乎每一寸土地都被宣示了主權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群落之間才失去緩沖,沒有過渡,亦無空白,族群性的行走被拆散成不相呼應的個體碎片,廣漠無垠的空間被改造為彼此設防的邊界和界限森嚴的僵硬領地。文明成為牢籠,走廊被切割為不再通暢的絕途與遺跡……也就是說。人類按血緣聚居、彼此往來且靜動交錯的空間方式發(fā)生了難以逆轉的蛻變。 正是在這樣的蛻變里,反觀以往的自然空間和文化走廊便有了特別的意義。 縱觀人類歷史,在地球上各相對獨立的人群之間出現(xiàn)過眾多促使彼此溝通連接的地帶。相對于被視為“文化區(qū)”的類型,人們習慣稱之為“通道”或“走廊”。這些走廊往往與該地區(qū)的自然地貌有關。它們的形成體現(xiàn)了人對環(huán)境的認識和適應,同時也反映出特定族群的文化交往和傳承。再者,結合世界史的“軸心”理論來看,在全球的各區(qū)域性文明之間,正由于有大大小小的“走廊”存在,才使得各“軸心”不至于彼此隔絕和窒息,而是逐漸靠攏并最終連為一體?! ≈袊谝粋€帝國邊疆的設計理念是〔北堵南疏〕,它造就了兩個歷史工程。長城已經成為不配的遺產,嶺南走廊卻在歷史的歲月中被淡忘。為什么?本書將有助于解開這一歷史之謎。
作者簡介
彭兆榮,喜交學友,不擅辭令,心誠可鑒,遵循學海無涯、學問無界原則、謹慎穿梭于諸學科之間。身為教授、博導、主任,卻不在意帽子頭銜,更熱衷學者之道。生性好奇,學習古典,不顧久遠;探討新學,不忌時歲,年輕時斗膽研究希臘、羅馬之經典,半百后卻叩響旅游人類學的門。欣賞一句話:“人活著要多為別人著想,多為后代著想。”
書籍目錄
中華帝國的地理與政治構造 緒言 “華夏邊緣”討論的繼續(xù) 中華帝國的政治形貌 中華帝國的文化形貌 中華帝國的區(qū)劃形貌 中華帝國的地理形貌嶺南走廊:一個重新發(fā)現(xiàn)的文化通道 “嶺南”考述 嶺南走廊的“發(fā)現(xiàn)”意義嶺南走廊瀟賀段概貌 瀟賀地區(qū)的自然與人文概貌 嶺南走廊瀟賀段文化遺產總圖 嶺南走廊瀟賀段文化遺產的剖面及時空圖(地上/地下) 家園遺產的—個典型案例——秀水村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中華帝國的地理與政治構造緒言 今天,當人們在電視上看“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的時候會吃驚地發(fā)現(xiàn),一個地理頻道的內容具有如此大的包容性:世界大戰(zhàn)、歷史揭秘、內閣更迭、刺殺總統(tǒng)、間諜疑案、飛機失事、地震海嘯、生物奇觀、性別秘密、考古謎案、文明遺址、神話情結、生命探索、科技材料、地質地貌、生態(tài)環(huán)境、氣象變化、能源開發(fā)……無所不包。這使我們領悟到,地理在此原來只是一個“支點”,當它與歷史、政治、軍事、自然、社會、文化等聯(lián)系在一起時,便獲得了廣闊的敘事能力,也獲得了巨大的認識和詮釋空間。我們討論的問題將以一個歷史事件為根據(jù),這就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立即在他新的龐大帝國的邊陲做了兩件事,即所謂的“北堵南疏”。具體地說,秦始皇在帝國邊陲進行了兩個大工程——在北方修筑長城;在南方修筑“嶺南走廊”,打通內陸到海洋的通道。長城的重要性和標志性早已無需贅言;然而,與北方這個浩大工程相比,在南方的這個工程歷來不被重視,其中的“謎結”迄今為止仍未徹底解開。本書將對這個斷斷續(xù)續(xù)的歷史工程的形貌進行一些考察,以期為揭開這個歷史之謎提供一些思路。而當我們致力于對某一個“地方”,尤其是對一個龐大的、傳統(tǒng)的文明體系中的邊緣進行研究時,地理也是一個支點,所有歷史事實和歷史敘事,包括現(xiàn)場調查、遺址測定、分類抽樣、資料搜集、文獻考釋、采訪問卷、樣本分析等,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到了政治地理學的范疇,毫無疑問,也都有了國家地理的意味和寓意。
后記
一個人十幾年來陸續(xù)來回穿梭于一個邊緣地帶,就好像來回穿梭于“家”那樣。在賀州一帶做田野.屈指算來已不少于十二次。久了,自然逐漸熟悉了那個地方,也就逐漸有了一些“地方感”,也因此有了這樣的課題。對于課題,我們首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帝國的邊緣是如何建構的?顯然,要在一個邊緣地帶找出像中國這樣一個復雜、擁有數(shù)千年文明的封建帝國以及變遷的規(guī)律委實困難。即使是人類學通過“田野作業(yè)”(fieldwork)所獲得的地方化資料也不足對這一龐大文明體的內在原理做更深入的歸納和更高的提升。盤纏其中的永久性爭議不外乎是:在某一區(qū)域所看到的“邊緣性”能不能,或在多大的層面上具有中華文明的“普世價值”?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xù)追問:天底下有“普世價值”嗎?人們或許會說那只是一個個案。它確實只是一個個案。人們或許會說,那只是一個地方。它確實只是一個地方。不過人們或許同時意識到:個案的力量恰恰來自于個案,只要我們不奢求太多;地方的價值正好源于地方,只要我們不期望太高。想以十幾萬字的小書去求證幾千年存續(xù)的文化走廊是不可能,也是不可以的。不過.我們試圖以一種新的視野,以盡可能的方式將材料(包括地理的、歷史的、族群的、器物的、口述的、展演的等——都可視為“遺產”)集中起來,以提示:嶺南走廊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通道。對它的重新發(fā)現(xiàn),有助于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新發(fā)現(xiàn)!不是因為不能免俗而不得不致謝,而是在這本小冊子的撰寫過程中作者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首先要感謝的是黃向春博士和梁昭博士,他們雖然都是年輕學者或是我的弟子,但他們的勞動、智慧和研究成為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要感謝我的法國老師Jacque Lemoine教授,是他把我?guī)нM瑤族研究,帶到這一塊土地。我還要感謝葉舒憲、胡慶生、鄧元東、劉小春、鄭威以及這十幾年給予幫助的朋友和當?shù)孛癖姟N乙兄x我的妻子和女兒.沒有她們的支持、理解和寬容,我不可能這樣長時間地在外做田野。在知識爆炸、資訊累贅的今天,以傳統(tǒng)著書方式“產生”的結果充其量只不過在書架上多出一小書而已。然而,小書的作者卻仍免不了憂心忡忡,“小冊子”也許有“大謬誤”。誠請讀者批評指教。
編輯推薦
中國第一個帝國邊疆的設計理念是〔北堵南疏〕,它造就了兩個歷史工程。長城已經成為不配的遺產,嶺南走廊卻在歷史的歲月中被淡忘。為什么?《嶺南走廊:帝國邊緣的地理和政治》將有助于解開這一歷史之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