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鐵芳 編 頁數:17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從教育的基本問題出發(fā),通過樸實而細密的言說,展現當下中國教育問題的央在人文機理,匯集不同領域的學者、廣大教師以及對教育感興趣的人士對各自所經驗的教育問題的真切思考與微表達……之所以命名為“教育人文”,就是要傳達我們置身喧囂與浮躁之中所堅守和踐履的這樣一種心向:為教育實踐找魂。
作者簡介
劉鐵芳,男,1969年生,湖南桃江人,1986年中師畢業(yè),1990年入湖南師范大學,于1994、1999、2003年獲教育學學士、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兩課”重點學科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985”團隊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書籍目錄
人文立場 重溫古典教育傳統重申“知識即美德”:古典主義教育的意蘊大學文化與古典文學為何“工具教育”與大學精神相違背從“五四”出發(fā)尋找真與美重在建構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園語言教學的解釋的限度在哪里?(外一篇)從語言教育的情感泛濫到柏拼圖的《伊安篇》教育現場 讓孩子沐浴人性的光輝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求平衡看前輩如何幫助學生讓孩子沐浴人性的光輝放飛孩童們的夢想我的學生朋友郭郜知識生活 一個人的教育史閱讀與寫作是我的生命讀書之境界一解蕭紅和張愛玲:文學天才的兩種境界一個人的教育史人物 追思張剛微笑著面對死神“獨立精神” 自由思想民間語文 拿什么來充實我們的生活超越苦難致南京師大附中20085屆語文教師的一封信拿什么來充實我們的生活編后語暨稿約
章節(jié)摘錄
人文立場 重溫古典教育傳統: 重申“知識即美德”:古典主義教育的意蘊: 虛無作為現代性的癥候: 知名社會學家鮑曼曾分析現代性與大屠殺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大屠殺不只是猶太人歷史上的一個悲慘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主的一次偶然的反常行為,而是現代性本身固有的功能。正是科學的理性計算精神、技術的道德中立地位、社會管理的工程化趨勢等這些現代性的本質要素,使得像大屠殺這樣滅絕人性的慘劇成為設計者、執(zhí)行者和受害者之間密切合作的社會集體行動。鮑曼試圖從現代性的、社會整體的層面來揭示現時代個體生命存在的內在虛空以及由此而導致大屠殺得以可能的個體依據。阿倫特對“平庸的惡”的認識,則進_步從個體層面揭示了大屠殺如何可能的本體性依據。個人把自我投入于社會整體行動之中,消解個人對自我行為的整體性擔當,使人性中的惡以狂歡的形式加以充分地釋放。這中間顯現出來的正是心靈世界的空無,正是個體存在的虛無導致人世間任何形式的惡都有可能發(fā)生。 在《書屋》2007年第1期上讀到王晟暉的文章《解開心理鏈條上的現代死結》,眼前忽然一亮。我原來思考如何面對虛無,主要是從積極的一面去考慮,即如何拓展個體與超驗的聯系,厚實個體存在的底蘊;拓展個體的現實交往,增進生活的意義;引導個體走向他者與歷史,提升個體存在的內涵;回歸自然,促進個體的自我反思。原來,在現實中,面對虛無,還有另一種方式,一種不能不考慮的重要方式,那就是如何逃避自由與個人對自我主體性的堅守,把個體重新投入到權威的懷抱,尋求精神的庇佑,或者在破壞與施虐受虐之中逃避虛無;或者把自己交給流俗,自動地適應個人周遭的一切,順水推舟。這正是成就希特勒的個體生存依據?! ∥闹幸昧讼L乩铡段业膴^斗》中的一段話,很值得思考:“群眾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種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意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這一種高貴自由能做什么感到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為此感到被遺棄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